新华社《半月谈》
年10月28日,新华社《半月谈》网刊登了实践教育创始人刘艳秋老师的访谈报道。
人民日报
11月1日“人民日报”又相继刊登刘艳秋老师和实践教育的报道。
刘老师打造的实践教育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是最符合中国家庭特色的教育,是当下国内独创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将会走进千万家庭,去实现先让一亿人更加幸福的使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12亿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在15~19岁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
提到这些案例和数据,这位从事实践教育已经20多年、挽救了无数家庭的刘艳秋老师,声音哽咽了。这位自诩为文人、撰写了两本专著、曾经因为清高而不愿对外推广自己的老师,想把自己的教育方法推行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哪怕早一个星期,也许就能把好些孩子从死亡、抑郁的边缘救回来。”“生命只有一次,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无比珍贵,让孩子活成她该有的样子,让孩子的人生绽放光彩,就需要我们加快脚步。”
“天生”的教育家:孩子不该被浪费
很多人一生的成就,始于一瞬间。正如阿基米德泡澡时突然发现了浮力原理、牛顿被苹果砸到骤然领悟到地球引力一样,刘艳秋意识到自己就应该去走教育这条路,也在一瞬间。
那时她大学刚毕业,医院工作,作为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因为敬业又善于学习,科室里的同医院想让她带一带。在教孩子们的过程中,她很自然地运用了一些自创的流程与沟通方法,效果很好,但她自己也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作为一名医学生,在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备战过程中,发现自己使用的沟通步骤和心理学课本上讲的一模一样,当时她心里一惊,脑子里仿佛闪过一道闪电:“这就是天赋吧。既然有这个天赋,就不该辜负,也许,教育就是我的使命和责任”,刘艳秋说。
从此,刘艳秋开始了实践教育的探索。“我不做专科辅导,也不照本宣科,我和孩子们互动着学习,共同讨论如何打通各科学习的任督二脉。我们从不刷题,因为实践教育要做的不是教孩子如何做对一道题,而是如何做对一类题,如何学一通百,并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很多孩子一旦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会好奇心爆棚,能够自发地、充满热情地主动学习,克服学习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在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愿意学习,并科学高效地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践教育方法体系里能帮到孩子们的很重要的一步”。
伴随着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刘艳秋的教育体系从如何学习,扩展到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责任心、意志力、目标与志向,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小记者团采访当地优秀人士、组织报童义卖进行社会实践、组织践学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教育内容的扩展,帮助了更多学习优秀的孩子、厌学叛逆的孩子、敏感自卑的孩子成功晋级,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越和孩子们接触,刘艳秋越觉得被浪费被破坏的孩子太多了,靠自己一个班一个班地教,速度太慢了,还有那么多孩子学习的愿望正在被破坏,自信心、自尊心正在被损害,日积月累就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于是,刘艳秋把教育从孩子扩展到家庭,这样,就可以把好的教育体系和方法批发给父母。多年的教育实践,在刘艳秋的内心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认知,那就是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在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孩子们绝大部分都是善良的、聪明的,但他们未来的走向却大相径庭。有太多的孩子被浪费了,更糟糕的是被破坏了。他们弃学厌学、沉迷网络、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都是因为他们带着伤痕长大。我们常说要治愈童年,但能治愈吗?这种伤痕会使孩子一辈子都有自卑感,遇到事情没有安全感,家庭生活和职场事业都会受到影响。而这一切,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教育方法,都是可以避免的。”
人们常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句话在刘艳秋看来,虽然有点绝对,但她相信,大多数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且幸福的人。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个“小目标”:先让1亿人更加幸福
小凯是个焦虑的孩子。拿到习题后,他不会仔细读题,提笔就做,一做就错。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日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他患上了抽动和斑秃,得每天戴着帽子上学。父母跑到了广州、医院,花了10多万,也无法治愈他的抽动和斑秃。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凯的妈妈参加了刘艳秋的实践教育课程。逐渐地,妈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了、笑容多了、抽动不见了。几个月后,在刘艳秋组织的养心之旅上,小凯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妈妈看到这个场景,激动不已,因为这是她盼望已久的。
孩子的斑秃范围开始减少,头发越来越密,终于,孩子摘下了帽子,自信地去上学了。在最近组织的践学营上,小凯上台高唱了一首汪峰的《光明》,他的自信和绽放,再次让妈妈泪如泉涌,充满感激地与所有人分享了她们家的故事。她告诉刘艳秋,此前,她与丈夫已经准备协议离婚,正在讨论抚养权的问题,因为他们都觉得对孩子已经无能为力。
“但现在,我和我的爱人是多么幸福!他以前爱出去应酬,现在能不去就不去,能早回来就早回来,跟我一起在家照顾孩子。我深刻感觉到刘老师说的,如果好好学习改变自己,就能重新找回恋爱的感觉。我真的又体会到了恋爱的感觉!就连公公婆婆也变了!我婆婆以前是老师,对儿子非常严厉,动不动就批评儿子和孙子,自从发现了我的变化、孩子的变化,她也进行了学习,与我一起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亮点,并称呼我为大宝贝,整个家里其乐融融。”小凯妈妈在家庭作业里这样写到。
这样展现教育奇迹的家庭作业,还有很多很多。
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造成了这样的奇迹?刘艳秋将之总结为“靶心培训”。什么叫靶心?就是“高起点教育”,是培养孩子的感恩心、责任心、有志向和奋斗力,让孩子有优秀的学习通力、幸福的能力、关怀的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家庭、他人和自己的优秀人才。
听起来很难,因为在新闻和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为了一道题不会做就暴跳如雷的家长,而这种家长,刘艳秋认为,是一直奔跑在“一环”上的家长,离靶心实在太远,进行的是低起点教育,辛苦又无效。她解释到,父母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培养型父母,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懂得如何有高度的引领孩子,这类父母太少了;二是浪费型,不打不骂,不唠叨不批评,但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白白地浪费了孩子的天赋;三是破坏型,就是打骂、批评、否定孩子,导致孩子叛逆、自卑、焦虑,甚至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伤痛。
“太多家长看到了问题所在,也听了各式各样的课,看了各式各样的书,知道要与孩子沟通,要打开孩子的心,才能解决问题。道理都懂,可是到底该怎么做?大部分教育机构并不能给出具体适用的实现路径。但实践教育不同,它非常实用,而且与生活相融合,在一点一滴的生活里就可以完成高水平的培养。我想把所有的父母都变成培养型父母,这样,孩子和家庭都能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成长了。当下,我和我的老师、学长团队的小目标就是,先让1亿人更加幸福,就像小凯的家庭那样。”
行之有效的方法:遵循人性基本规律
琴琴被叫起床后,呆呆坐着不动。让她自己穿衣服,她没有什么反应。妈妈非常生气。
妈妈将这一幕写在了家庭作业里。刘艳秋让她回去问问琴琴,为什么不自己穿衣服呢?并告诉琴琴妈妈,孩子并不是不能自己穿衣服,她要的,其实只是妈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zl/17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