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领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一味中药——茯苓。

茯苓是一味充满灵性的中药。也是天地之间孕育已久的一团灵气。

茯苓生长在松树根上。茯苓就伏在树根处,悄悄生长。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茯苓最初叫“茯灵”,也叫“万岭精”、“不死曲”。松树不惧风雨严寒,咬定山峦崖石,万年长青。松树底下长出的茯苓,肯定满身能耐,价值斐然。

首先,茯苓可以除湿。茯苓生长在向阳、干燥的山坡上。这种环境决定了茯苓不惧湿性。是湿邪天然的克星。

有的人感觉四肢,特别是下肢总有微微的浮肿,身体偏胖,舌苔白腻,脉象沉缓或沉迟。考虑是不是湿邪困脾,运化失常,让湿邪下注到双腿导致的。就用茯苓,茯苓性味甘、淡、平,性味甘淡一般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可以把湿气渗出去。

有的人嘴巴发黏,发腻,胸闷,恶心。脑袋沉重,下午困得不行,头重如裹。考虑体内是不是有湿。湿阻中焦,就会恶心。湿滞胸脘,就会胸闷。湿邪阻遏清阳,就会头晕头重。那么就用茯苓。

茯苓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有利尿的作用。有的男性朋友小便不利。尿排解得不畅快,尿线细,点滴而下,有时候尿中断。到医院怀疑是前列腺增生。中医看可能之一是体内有水湿。水湿停聚,阻遏中焦运化和膀胱的气化,导致排尿费劲。就用茯苓。

茯苓可以利水,同时还能健脾,可谓标本兼治。有些人十几年大便不成形,容易拉稀或便溏,累了,吃得不舒服了,容易便溏、大便次数增多。食欲差,面色不好,精神倦怠、脉象缓弱,考虑是不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阻。就用茯苓。

茯苓运用除湿之性,还能治疗咳嗽痰多。茯苓健脾,利水,除湿。水湿一去,脾运恢复,肺里的痰就没了。有些人咳嗽痰多,因为脾虚,痰湿邪内聚,上犯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白而黏,胸脘满闷,身体疲倦,舌淡苔白腻,脉象滑濡。就用茯苓。

茯苓利水湿,升清阳,就不迷糊了。水湿让人迷糊!有些人头晕,恶心,四肢沉,仿佛带了千斤镣铐,不爱动。食欲差,总想睡觉。考虑是不是脾虚,湿邪困阻,让清阳不升引起的。就用茯苓。

水湿多了还让人掉头发。湿邪会上犯到头部,发根被湿邪所伤,导致脱发。可见斑秃,或脂溢性脱发,舌苔白滑而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就可以用茯苓。

茯苓除湿还可以应用在别的地方,比如痰湿水饮停于胃引起的呕吐,痰饮凌心引起的心悸心慌,痰饮停聚胸膈引起的胸闷气短等等。

身体里的病主要是由痰湿水饮引起的。茯苓基本都能应对。单个不行,就和别的药材一起搭配。中医治湿,不用茯苓的几率很小很小。

茯苓除湿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能健脾。茯苓健脾可以改善不少脾虚症状,比如没胃口、四肢乏力、腹胀等等。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就有茯苓。

茯苓还能宁心安神。经过药理学研究,茯苓有镇静之效。茯苓凭借其镇静之能,还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

在中医的历代典籍里比较有名的做法是用茯苓熬粥。《直指方》里头曾有一个食疗的办法,取茯苓粉15克,粳米50克,入砂锅里头,加水毫升,煮成稀粥服用,每日2次,早晚温热服用。

茯苓最正统的用法是水煎服。用茯苓泡水意义不大。茯苓只用水泡,很难提取有效物质。茯苓捣碎了,煎煮取药汁服用,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煎煮茯苓时,配点其他药材,效果更好。比如搭配白术,除湿效果更好。白术可以燥湿,茯苓可以利水,一燥一利,水湿无处可逃。四肢困倦、腹脘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便溏、肢体浮肿的人用上很好。

茯苓配上山药,年老体弱脾虚夹湿者,用山药配茯苓更合适。搭配一起,性味更加平和,利水不伤阴,补脾不留湿。

茯苓配党参。党参可以健脾益气,配合茯苓,对水湿内积,伴随头晕、气短、乏力、浑身倦怠、食欲不振的人,比较适合。古人所谓“脾胃气弱,参苓必进”,就是这个意思。

茯苓一般用量是9到15克。几乎很少见到服用茯苓而产生不良反应的例子。茯苓本身也被视作药食同源之物,安全性很高。目前也有服用茯苓而出现过敏现象的例子,皮肤起疹子,或者引发哮喘。是特别少见的现象,过敏体质者,慎用茯苓。

茯苓利水除湿意味着阴虚津少的人不能用。阴虚火旺者更不能。茯苓有渗湿利下之性,所以下元不固、中气下陷、阳气衰少、遗精滑精之人,不要用。

茯苓有灵气,也很实用。主要作用是利水除湿、健脾和中、养心安神。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本草》、《中华药海》、《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zz/173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