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读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作者:江玲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年10月24日
来源/肖相如频道(xiaoxiangru)
朱仁康:应用生地的点滴经验导读:跟着朱仁康老师先生学习大剂量运用生地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朱仁康老先生治皮肤病,惯用生地,药量大(多在30克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道们所瞩目。
以下对话,是朱老与后学者传授关于自己运用大剂量生地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问: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您善用此药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
答:因考虑到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药。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
问: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哉?
答: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杂了。
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其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火热煎熬,营血瘀滞。
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
在临床上常见因某些药物而引起的药疹,周身泛起弥漫性大片红斑,中医称为中药毒。此系内中药毒,毒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走肌腠所致。
余常用自拟的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治之,多能应手而愈。
另外,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引起的皮肤痛痒症、皮肤划痕症等病,每以《金鉴》消风散化裁治之,但常加大生地的用量,以增强凉血清热作用,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问:您用生地治疗其他皮肤病前经验如何?”
答:据有关文献记载生地尚有“润皮肤燥、去诸湿热”(《医学启源》),“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本经逢源》)等功能,所以也用生地与相应的药物相配治疗湿疹、银屑病以及剥脱性皮炎等病。
例如,内中药毒重证,由于毒热内炽,伤阴耗血,肌肤失养引起的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由于外用药不当引起的红皮症,皮肤层层剥脱或皮肤大片潮红层层脱屑,皆系血热生风,风燥伤阴之证,余拟增液解毒汤治之。
方中重用生地,并与元参、麦冬、花粉、石斛、沙参等药配伍,此处生地的作用,在于滋阴润燥。
又如,湿疹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而湿性粘腻难除,往往使病情缠绵不愈,出现舌红绛、苔根部稍腻等症,余拟滋阴除湿汤治之。
方中生地、元参、当归、丹参滋阴养血,配合茯苓、泽泻淡渗利湿,此处重用生地,其作用在于滋阴而兼能除湿。
以上所举,足可见吾用生地之大概也。
注:本文选摘自《医话医论荟要》,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7月。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对六则导读:今天学习6个清热凉血的药对。
01生地黄+赤芍此为凉血止血,养阴散瘀的常用配伍。
生地黄入心、肝、肾,苦寒质润而滑利,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活血化瘀;赤芍苦,微寒,性散而泄,入肝经血分,善泻肝降火,清血分实热而凉血止血,又能散瘀血留滞而通脉止痛。
故《神农本草经疏》云:“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破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
《本经逢原》云:“赤芍性专下气,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
生地黄和赤芍都能入肝,清热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生地黄清热凉血力强,还能养阴生津,故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清虚热,赤芍能清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二药配伍,优势互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力明显加强。
且活血凉血之中能养阴生津顾护营阴,使活血而不耗血动血;清热凉血同时又可兼顾热伤阴津之病机,使邪热清而瘀无所成,瘀血去而热无所附;又止血而不留瘀,共奏凉血止血,养阴散瘀之功。
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吐衄尿血,妇人血热崩漏者,可配伍水牛角、丹皮加强凉血活血之力,如《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二药相配,均入肝经血分,长于清肝凉肝,且生地黄滋肾水以济肝木,二药均能清泻肝火以护肾精,肝肾同治,故常用于肝经实热或肝经瘀热证。
如肝经热盛之黄疸,满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或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满身生疮,可配伍当归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幼科》地黄饮子。
近代用凉血活血法治疗瘀胆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以赤芍、生地黄配伍茵陈、虎杖、丹参等有较好的退黄作用。
此外,二药均能清肝明目,《开宝本草》谓生地黄能“利耳目”,《神农本草经疏》曰:“(赤芍)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故还常配伍用于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流泪羞明,结眵黏稠等。
如《世医得效方》地黄散以生地黄、赤芍配伍当归、甘草治疗“混睛外障,因毒风积热,白睛先赤而后痒痛,迎风有泪,闭涩难开”。
此外,可配伍玄参、黄芩、菊花、青葙子、刺蒺藜加强清肝明目之功,如治疗“眼目有黑花,茫茫如蝇翅者”,如《银海精微》黑参汤。
02生地黄+黄芩生地黄和黄芩是清热凉血止血的常用配伍。
生地黄甘寒质润,补养阴血,清热凉血止血;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二药合用,甘苦并用,燥润相济,清热凉血止血中又养阴血,黄芩之苦燥受生地黄之甘润所制而不伤津,相互为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著,善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或有里热,但纯用苦寒直折恐苦燥伤阴,纯用甘寒生津以清热又恐留邪之时,亦常取二药燥润合用,使苦燥清热而不伤阴,甘寒养阴而不留邪。
如张元素之九味羌活汤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之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配伍生地黄、黄芩既清热燥湿,又生津止渴,生地以其柔润之体制黄芩之燥,使热去津复而汗源充足,并制约诸解表药之辛温燥烈。
生地黄和黄芩还可养肝清肝而调肝,可用于治疗肝血不足,肝火妄动,或阴虚肝郁化火诸证。
肝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肝之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易致肝火妄动。
张锡纯曰:“(黄芩)善入肝胆清热”,明确指出黄芩善清肝泻火。生地黄入肝肾,养血补肝体。生地黄和黄芩均能清肝热,肝为藏血之脏,清肝有助于凉血,凉血有助于清肝。
二药相伍,气血并调,养肝清肝并进,使肝血足而肝热清,肝火不再妄动,阴能涵阳,有利于肝之疏泄和藏血之职的恢复,肝能藏血而出血易止。
故可用于阴血亏虚,或肝热而影响到肝藏血功能,肝不藏血而导致或加重的各种出血,如《金匮要略》黄土汤治疗虚寒便血,虽阳虚为本,但出血日久,肝血易亏,肝阳易旺而生热,肝热则血亦不能藏,使出血缠绵难愈,而生地黄、黄芩在此方中除了制约白术、附子温燥以防动血之弊外,还可养肝清肝而调肝,复其藏血之职,出血易止。
正如《张氏医通》所说:“其妙尤在黄芩佐地黄分解血室之标热。”
在温阳摄血之中配伍生地黄、黄芩二药,给后人启迪颇多,示人以治疗虚寒证时不可忽视局部可能存在之虚热病机,治疗虚性出血时既要重视复脾统血之职,又不可忽视复肝藏血之职。
肝藏血而主疏泄,与女子月经、胎产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若血虚血热或肝火亢盛等,均可影响肝的生理功能,导致肝不藏血,疏泄失常,而出现月经不调、胎产诸疾。
朱丹溪提出了“血不妄行,乃能养胎”,消除了世人“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的认识局限,使黄芩安胎之功得以广泛运用,合生地黄能养肝清肝调肝,调经安胎,可用于治疗血热或肝热之月经不调,胎动不安。
不仅用于表现为出血多之崩漏、月经先期、胎漏,还可治闭经、痛经、不孕等。
常配伍当归、川芎、芍药等加强调经安胎之功,如治疗“室女月水不利,少腹刺痛”之《圣济总录》当归散;治疗“室女经闭,咳嗽发热”之《回春》牡丹皮汤;治疗“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久无子者”之《摄生众妙方》当归泽兰丸。
生地黄和黄芩配伍可养血活血,清热凉血,还可用于治疗虚劳干血。干血病机往往血虚血瘀又有郁热,因“留瘀之处,必有伏阳”。
生地黄能养血活血针对血虚血瘀病机,黄芩和生地黄合用清热凉血力强可消郁热。
此时生地黄用量宜远大于黄芩,因干血病机以血虚血瘀为主,黄芩无养血活血之功,量大苦燥易伤阴津,故黄芩用量宜小。治干血生地黄和黄芩用量比例可参考5:1,如大黄?虫丸用干地黄10两,黄芩2两。
生地黄和黄芩发挥清热凉血或养肝清肝调肝功效时,本研究中大多方剂的用量比例为1:1,可参考该比例,此外,根据病位和病情的需要可调整二者用量比例。
03生地黄+黄连生地黄与黄连滋下清上,是治疗消渴的常用配伍结构。
二药即为《外台秘要》引《肘后备急方》黄连丸的组成,原方用于治疗消渴。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消渴病发生发展的整个病程。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液,而寓元阴。若素体阴虚,或因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肾阴亏损。
阴虚无力制阳,则阳气躁动而生内热,上燔肺金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故阴虚是本病发生之根本。
临床上多数消渴病人有口渴多饮,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汗耳鸣,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不同程度的阴虚见证。
治宜滋阴清热,生地黄甘寒质润,入肾经滋肾阴,并能入心经清心凉血;黄连苦寒降泄性燥,入心、胃经泻心、胃之火,清热解毒。
二药相配,润燥相宜,不燥不腻,生地黄甘寒养阴而不腻滞,黄连苦寒泻火而不伤阴,生地黄滋培下焦之阴,黄连清解膈上之热,复水火既济之用,滋补肾阴以治本,清上焦燥热以治标,共奏滋下清上、清热降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其滋下清上,与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甚为相合,故为消渴所常用。
可配伍天花粉、藕汁同用,如治疗肺热津伤,烦渴多饮之《丹溪心法》消渴方。
如用治胃热津伤气虚,可加养胃阴益胃气之品如石斛、人参、白术等,如《证治宝鉴》黄连白术饮。
二药均性寒入心经,清心凉血泻火力强,且生地黄入肾经滋肾,肾水上济于心,亦有助于清心,合用清心泻火,养阴生津,亦常用于心火亢盛、胃火炽盛诸证。
用治心中有热,扰神津伤,心烦口干等,可配合麦冬同用,如《普济本事方》千金地黄丸;
治疗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可配伍朱砂、当归等同用,如《内外伤辨惑论》朱砂安神丸;
治疗温病热伤营阴,热势不减,神昏谵语,夜寐不安,可配伍阿胶、白芍、鸡子黄、黄芩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心经热盛之口疮糜烂,泄泻,吐舌,面红烦渴,尿赤涩,可配伍木通等,如《医宗金鉴》泻心导赤散;
治疗胃火牙痛,可配伍丹皮、当归、升麻,如《脾胃论》清胃散。
04生地黄+石膏二药为清气凉血,养阴生津之常用配伍。
石膏味辛性寒,质重气清,清中能透,外解肌热,内泻胃火,长于泻气分实热;生地黄甘寒微苦,质润性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
二药配对,其性皆寒,石膏偏于清气,生地黄偏于凉血,气血两清,从而达到清气分、血分之热以保阴液之功,共奏清气凉血,养阴生津之功。
用治温病气血两燔,高热口渴发斑;热在气分而津伤,证见身热、烦渴、脉浮滑大数;肺胃火热所致的吐血、衄血、斑疹、牙痛、咽痛等。
若治疗血分有热发斑者,可配伍当归、赤芍、黄连等同用,如《寿世保元》当归散。
治疗肺热之鼻渊,可配伍麦冬、知母、栀子、黄芩、苍耳子、丹皮、川芎同用,如《医门补要》清肺饮。
治疗阳明实火,牙痛,口疮,可配伍黄连、连翘、丹皮、升麻同用,如《喉症指南》清胃散。
治疗阴虚胃热,若肾阴不足较重,以熟地黄易生地黄与石膏配伍,则变为滋阴清胃的常用配伍。
石膏辛甘大寒,入足阳明胃经,擅清泄胃热;熟地黄味甘性温,入少阴肾经既能滋补肾阴之亏损,又能生精充髓壮骨。
二药相配,攻补兼施,清火与滋水并用,泻胃与滋肾并行,实火得平,虚火得降,泻火正为保阴,滋阴无碍除火,相得益彰,共奏滋阴泻火之功。
用于阴亏火旺的头痛、牙痛、口渴等,可标本兼顾。如《景岳全书》玉女煎即以二药加知母、麦冬、牛膝而成,治疗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
05生地黄+玄参此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常用配伍。二药均甘寒微苦,均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生地黄长于凉血止血,玄参长于泻火解毒。二药相须为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倍增。
二药同入血分,常相须用于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烦渴,舌绛脉数者;或热入血分之狂乱谵语,斑疹显露,或吐血,衄血,舌绛苔少者。
二者养阴生津力也较强,还常用于热病伤阴,心烦口渴,肠燥便秘者;或阴亏火旺的咽干心烦,手足烦热,舌红,脉细数等。
故《得配本草》曰:“(生地黄)得玄参,定精意。”
《辨证录》牙仙丹即是以该二药治疗诸火牙痛,该方方论曰:“玄参尤能泻浮游之火,生地黄亦能止无根之焰,二味泻中有补,故虚实咸宜,实治法之巧而得其要者也。”
治疗温病热入营分,常配伍麦冬、丹皮、银花、连翘等以清营透热,凉血养阴,如《温病条辨》清营汤;
若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可配伍石膏、知母以气血两清,如《温病条辨》化斑汤;
若阴虚火旺,肺阴受灼,咽燥咳喘,潮热,咯血者,可配伍麦冬、百合、贝母等同用以养阴清肺,止咳化痰,如《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
若热病伤阴,津伤便秘,常配伍麦冬同用,如《温病条辨》增液汤。
增液汤不仅用治阴伤津亏便秘,还常同用于热伤阴津诸证,因生地黄、玄参、麦冬均甘寒质润,清热养阴,生津润燥,能针对温病热邪易伤津液之病机特点,为温病所常用,如《温病条辨》清燥汤、冬地三黄汤、清营汤均同用三药配伍组方。
增液汤养阴生津力强,又是各种阴虚津亏证的基础方,亦常于阴血不足证,如《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在增液汤药物组成的基础上再加茯苓、远志、酸枣仁、五味子、人参等治疗阴虚血少之神志不安。
此外,生地黄能养肝清肝而明目,玄参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可用治肝经热盛之目赤肿痛,亦能养阴而明目,故《神农本草经》曰:“(玄参)补肾气,令人目明。”
二者都能养阴清热而明目,故亦常相须为用于目疾。
若眼目有黑花,茫茫如蝇翅者,可配伍黄芩、赤芍、菊花、青葙子、刺蒺藜,如《银海精微》黑参汤。
若肝火太盛,肾水亏乏,耗散真阴,瞳神渐渐缩小,可配伍寒水石、菟丝子、石决明、车前子、麦冬、川芎、栀子、知母等,如《眼科临症笔记》益光散。
06生地黄+木通二药为清心利水的常用配伍。
生地黄甘苦而寒,入心清热凉血,入肾养阴生津,肾阴充足则心火得降;木通味苦性寒,其性通利,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清利小肠,利尿通淋。
生地黄得木通之清利,利水使热邪有出路,清降心火之力更胜;木通得生地黄,则利水而不伤阴,生地黄清心有利于木通清小肠之热,心与小肠相表里也,故《得配本草》谓生地黄:“使通草,导小肠郁热。”
二药相配,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与导热并行,利尿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恋邪,共奏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
常用于治疗心经热甚,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之小便短涩刺痛,甚至尿血。
故王好古曰:“生地黄入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仲阳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
可配伍竹叶、甘草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
用于血淋,常配伍小蓟、蒲黄、藕节、栀子、当归、竹叶、滑石等同用,如小蓟饮子。
心热口苦,可配伍大黄、黄芩、黄连同用,如《证治汇补》黄连泻心汤。
若心经积热,目眦赤涩,可配伍黄连、炒栀仁、归尾、菊花同用,如《审视瑶函》洗心汤。
注:本文选摘自《至阴之品-地黄说》,李卫民、邓中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8。
今日荐读
1.八大名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墨宝
2.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3.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4.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5.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组图)
往期荐读
1.公卫课件解读第三版,史上最全!2.史上最全公卫资料合集,人人有份
3.基本公卫应知应会问!
4.医院的检查报告,这样一看就懂,以后别再问医生了!
5.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
6.生化全套检验大全
7.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解读
8.史上最全的人体解剖全图!
9.58张消化系统医学美图,张张经典!
10.舌诊图谱,史上最全
11.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珍藏版
12.舌诊对消化系疾病诊断的意义
13.史上最全的种皮肤病图谱(修订版)!
14.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
15.小儿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记忆策略及皮疹图库!
16.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大全
17.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18.中医看病一定要面诊:看看片子是开不出药方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来了,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
25.广东省中医药条例
26.潮安健康文章大全(年版)
27.张仲林痒疹胃病好文盘点(年版)
28.张仲林痒疹胃病录(年完整收藏版)
29.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年完整收藏版)
30.《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31.枸杞子疗病新用
年11月回顾
熊继柏: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国医大师李振华:辨证治疗荨麻疹
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
中医详解脾虚!
请读名著(外五首)
腹泻的治疗药物及选用
赵国岑:治疗胃病病案
阳气敛藏气温低,学点规矩好入冬!
碳14呼气检测的科普知识分享
国医大师周仲瑛:审证求机治疗消化性溃疡
我是党员,我在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
手足粗糙干裂症的诊断及用药方案
各类抗菌药物特点及选用
论《温病条辨》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
这样记忆“药对”,很简单哦!
国医大师路志正
现代人便秘,湿秘多,苦寒清下如饮鸩止渴
体检报告怎么看?一文教你如何读懂!
五脏最喜欢的养生动作,你知道吗?
离不开手机的时代,这样保健最“养”眼
又到水痘高发期,家有老人和小孩的千万当心,快来看看怎么防
版权声明
张仲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zz/17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