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害怕遗憾,不再为失去伤感,不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当完美的囚犯。不再坚持勇敢,不再被懊悔纠缠,不在太有限的时间里,不停地找寻永恒的答案,悲伤地活着,也比孤独死去的好。这世界最卑鄙的就是事事事与愿违。”——《事事事与愿违》
小卿同学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急忙跑下去取,是不想快递小哥久等。签了字拿回来,放在一旁,她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以后,拆开,拍照,发给家人和朋友,然后放回去。她说录取通知书有些泛黄,怕不是去年的纸,摸起来也不够干燥,看来重庆的雨真的很大。
小卿同学从来就崇拜有文化的人,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但也一早就觉得,研究生还是要读的。大一的时候,哲学老师说,什么是大学?大学得有大师,有的学校不能算大学,最多只能说是学生集散地。小卿同学想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确定院校
很多人都说,小卿同学对川大有执念,老是跟自己较劲,较劲到两年后都还不想认输。也有人问小卿同学,干嘛非它不可?她不知道,只记得从大一的时候开始,川大就出现了。
社会学老师说,我们西部的教育资源比不上东部,就连图书资源都差很多,随口提了一句这边可能川大还是好些。小卿同学的导师是川大学历史的,他也说过,有时候写东西啊,找一些史料或者是旧书,得回川大去写。在成师,也有能看的书,但看着图书馆里生霉的穿越言情小说和被老师单独提出来批判的孕期百科,小卿同学心里想,那川大的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
第一次见到川大,正好在江安。悄悄地去见好朋友,那时候交通不便,小卿同学坐了三个多小时车才到双流,在西南门外面,见到了朋友。那一天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小卿同学第一次进入川大,感觉就是这个学校还挺漂亮的。第二件事现在怎么想都带有很浓的先兆色彩,那就是当天再进学校就被保安拦了下来。这一次还没去过东边,也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后来知道了info,在info上看到各种求助,吐槽,也真实遇见了几个小卿同学认为很优秀的人。因为info,知道了神奇海螺,一直到大三之前,小卿同学每期都听,听吐槽,听故事,觉得大家都好有趣。这一年是集中看到别人的优秀的一年,这些人不局限于川大,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喜欢的事情,也会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的人,她很佩服这些人。
一直到大三之前,小卿同学去过几次江安,都是见朋友。有一次她们散步走过了长桥,到了东边,看着法学院,小卿同学感受到了一种压迫感,也许是那栋楼在当时荒凉的东边看起来太过宏伟,又或许是“法学院”三个字给人带来的类似法庭的庄严。小卿同学想,要是能在这个地方学习一定很不错。不瞒大家大一的时候想东想西地还想学法律,考司法考试,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甚至盲目自学了民法和民事诉讼法。好在这个想法大二的时候就夭折了。但看到法学院的时候,也许就是小卿同学第一次想,如果可以在这里学习……
大二快结束的时候,小卿同学要选择学校了,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对川大念念不忘,想成为像他们那样优秀的人,想去更好的地方看看。小卿同学认真考虑了好几个学校(其实就三个吧),也咨询了一些人的看法,然后揣着梁静茹女士给的勇气,她决定考川大了。
一战
小卿同学还是挺虎的,什么都不知道就冲了。
决定考研很早,确定院校也很早,看起来挺忙的,不知道在忙什么。真正开始准备考研,还是要从大三算起的。
小卿同学看的第一本专业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庄福龄先生编写的,小卿同学感觉有点难,又总是追求一字一句的理解,看完一本书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后来小卿同学才发现自己的错误,每次有学妹问小卿同学怎么看专业书,她都要说,第一遍通读,不要死抠,浪费时间,读完啥都忘了。也是在这个死抠的过程中,小卿同学觉得发展史还挺有趣的,甚至在之后有认真考虑过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但想想自己也没有系统专门学习过发展史,仅仅停留在有趣,是没有办法做出研究的,所以到今天小卿同学的选择,也不是发展史。
到年6月,小卿同学非常细致地读了政治经济学和发展史,做了几本笔记,但啥都没记住。也是这个时候,14级毕业了。如果说之前的日子里,小卿同学的角色是一个小孩,那么14级的毕业典礼,就是小卿同学的成人礼。
小卿同学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独自”面对考研的。但接下来的半年她其实并不孤独,因为还有室友们,还有学妹们。
七月份考虑到学校装修,小卿同学没有留校,但回家也确实不利于学习,就去了二嬢家,从城乡结合部搬到了二环路。之后的两个月,也是平平无奇的生活,早上起来跑步,读英语,然后看书。也会看看电视,或者和胖妹儿出去买吃的。现在想来不算辛苦,只是做了正常人都能做到的事。
九月份小卿同学回学校的时候,本来可以直接着手最后的背诵了,她却坚持认为应该多融会贯通,多理解,把每一章每一点都要揪出来,要知道这一章最重要的考点,一定要和它们死磕到底。然后把自己做出来的堪称“完美”的面面俱到的答案用在考场上。在这一点上,小卿同学的方法只适合长期作战,经常忘了自己要参加十二月的考试。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例,要看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出什么、其理论实践意义是什么,还要知道恩格斯在哪本书说了什么原话,还要知道某某大佬认为这个其实还可以怎么怎么样。(实际上知道是什么就够了)小卿同学觉得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收获快乐,她常常看图书馆的期刊忘了今天要背哪一章。她不知道她的时间不够这样做的。
她失算了。九月份开始了强制实习,她早就知道要实习,却没有把时间算进去,这是她个人的问题,不怪实习。两位指导老师都特别好,小卿同学没有过多的工作,但学校这边要求不一样,每周要交三个地方的报告,每节课的报告、心得、师德报告,周报,参与学生活动的照片。这三个地方都要求都不一样。老师没有要求小卿同学每天都去,但正值学校要进行本科评估,每一天要去打卡,要做的事情自然多些。就这一点而言,她没有早做打算。
九月的最后一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zz/170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