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第四版”)。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作为新增中成药之一,入选中医治疗措施。藿香正气口服液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0年的经典产业,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等。
根据方案,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潜伏期一般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同源性达85%。
方案指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不能用于预防。
根据方案,在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为乏力伴胃肠不适时,推荐使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临床表现为乏力伴发热时,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中医最著名的一本中医书《伤寒杂病论》,我很推崇它,因为它已经把所有的病在书中都说了,只是现在的《伤寒杂病论》有一些内容可能是后人添加了一部分,但我们从书的名字上已经说明了“诸病伤于寒”,那么“杂病也要从寒治”。
“诸病伤于寒”,寒从哪里来
寒分实寒和虚寒两部分:
一种是实寒,包括外感风寒和饮食生冷。这些寒进入身体后造成身体的伤害,它会导致脾胃病、胃痛、心脏、头痛等症状的出现。
还有一种寒是虚寒,如:长期熬夜造成气血亏虚,虚了以后在中医讲是阳虚则寒,也会出现寒;还有过度的体力劳动,也会造成这种虚寒的症状。
另外,还有一些杂病,如:外伤,我们受伤了以后当时感觉同出血了,出血则气随津脱,就也会伤你的阳气,中医还是讲阳虚则寒。所以外伤的部位,等你恢复了以后,在阴天就有可能怕冷,这就是阳虚则寒。
我们现在很多风湿病、腰酸腿疼、晨僵(早晨起来手发僵)等现象,都是寒凝经络造成的反应。在今天我们经常见到的头痛、腹痛、腹泻、浑身痛、腰腿痛、湿疹、斑秃、白癫风、牛皮癣,以及西医所说的痛风、白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从原理上讲严格来说,都与寒有关系,都伤于寒。这个寒上面已经说了,包括实寒和虚寒,都离不开这两种原因。
面对这些疾病,作为我们普通人,老百姓能不能自己诊断和治疗呢?通过合理使用中成药是可以的。
中华古方——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里面的中药大部分都是偏温性的,偏温性的药一般都有祛寒的功效。那有人可能会问:吃多了会不会上火呢?事实上你要知道“火是怎么来的”?火是因为阳气被寒气束着了以后,郁而化热,中医讲火郁发之,发出去以后寒也就去了,里面的郁热也就散掉了。所以说“藿香正气”有很好的“清热”功效,所谓它的“清热”是火郁发之,可不是清热解毒的那个“清热”。尽管有时候“藿香正气”讲的可以“清热解暑”,它的“清热”是发出的意思,这才是正确的调节暑热的方式。
“藿香正气”还有一个功效就是“理气和中”,因为里面有很多中药,比如:白术补益中气、健脾胃的;甘草也有这个功效。“理气和中”就相当于把我们中焦的气机给调畅和补益了,所以说它对人体正气的调整有很大的帮助,它会增加你的免疫力,能使你的寒气更好的发散出去,相当于中医的“扶正祛邪”。
为什么推荐藿香正气
要从宋元这个交替时代说起了,这个时代因为战乱,我们的传统中医几乎是荡然无存了,后世的医家把藿香正气运用得比较狭隘,它只能治疗暑湿、止渴、清热,功能性就比较窄了。其实在宋代,这个藿香正气是百姓日常饮用的饮料,就相当于保健品一样大家都在喝,这对身心的健康是非常有价值的。
藿香正气丸是一个古方,我们现在沿用的藿香正气丸,由于药材有野生和种植的不同,以及现在加工的细节部分有些差异,导致藿香正气的一些功效不足,那么我们在临床应用上可能要随症配伍,加一些东西配合着藿香正气来调节身体,这样会效果更好。以后的课程我会再教大家一些藿香正气的配伍方法。
总之,藿香正气大家在日常运用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按照藿香正气标注的剂量,可以根据体质和体征调理用量服用。下面我们系统学习藿香正气大家族的来世今生。
特别提示:我们是学习知识不给您荐药,请您用药、买药多咨询专业人士。
浅议藿香正气散
《和剂局方》既载有藿香正气散,也载有平胃散与二陈汤。平胃散、二陈汤之组成、结构非常严谨。藿香正气散是在上述两方相合之基础上,又加了五味中药,并去苍术、乌梅加土炒白术而成。
按照由简而繁之发展规律来看,上述3方,应该是先有平胃散、二陈汤,然后才有藿香正气散。兹浅析如下。
平胃散
由苍术12g,厚朴、陈皮、生姜各9g,甘草3g,大枣4枚组成。方中苍术苦温,能迅速除湿,湿去则脾气自然健运,故为方中之君药;厚朴苦温辛燥,擅长除湿消胀,故与苍术相伍,则能燥湿理气,并令脾气不失其司,故为方中之臣药;陈皮苦辛温,以其能理气和胃,化痰祛湿,故可助脾胃之运纳,因此,应为使药。
所以又用姜、枣者,以增强调和脾胃之功效也。诸药合之,故具有除湿散满,调和脾胃之功效,并为一治疗中焦湿阻之良方。基于上述,故本方可用来治疗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濡缓等。
二陈汤
由陈皮、半夏、茯苓各12g,甘草3g,生姜、乌梅各9g组成。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中止呕;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胃气,除痰湿,乌梅敛痰生津,并防止药燥伤津液;甘草调中补土,故上药合之,为燥湿化痰之佳剂。
基于上述,所以此方可用来治疗湿盛痰凝引起的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及头晕心悸、苔白厚、脉滑等。
藿香正气散
在上两方之基础上,去掉苍术、乌梅,加土炒白术、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各9g,即为藿香正气散。方中藿香芳香辛温理气,以宣通内外之气机,化湿和中,以止呕止泻,消胀止痛;土炒白术健脾除湿;紫苏、白芷、桔梗以解在外之邪,开肺气以通调水湿;陈皮、厚朴、大腹皮以燥湿健脾,消胀除满;又用二陈汤去乌梅者,行气燥湿,化痰止呕也。
故上药合之,则可共奏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之功效。基于上述,故临床上藿香正气散多用来治疗下述诸种病症。
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身作痛,无汗,鼻塞清涕,或外感风湿,头重如裹,一身酸痛而沉,转侧不利,又内挟中焦湿滞而脘腹胀闷,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苔白腻,脉浮滑或浮濡数者,应发散风寒与风湿,化湿浊,畅气机,和脾胃。用藿香正气散治之,均可取得满意之效。
初到异地,不久即感不适,或头昏而闷,饮食纳少,欲吐不吐,厌油,或腹胀腹痛,大便稀溏,日1~2次,苔均白滑或白厚,脉缓濡或滑,且数日不解者,为水土不服也。缘由湿浊中阻,升降失司使然。当和中化湿,宣展气机。用藿香正气散去白术、紫苏、大腹皮加苏梗、苍术、草蔻、佩兰各9g,数剂即效。
人在高山丛林之中,感受山岗瘴气而突然发生头部胀闷,腹痛,或吐或泻,苔白滑,脉沉濡,或在秽浊不堪的环境之中,骤然出现头面发青,昏不知人,手足厥冷,皆湿浊使然也。前者宜用藿香正气散化湿和中,交通上下,后者宜先用开窍之药,待病人清醒后,再用藿香正气散宣通内外,芳香化湿,则皆可收到速效。
疟发之时,一身尽疼,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苔白滑或腻,脉弦缓或濡者,湿疟也。因感山岗瘅气而证见时寒时热,一身沉重,苔白滑,脉弦滑者,瘅疟也。其治均宜化湿截疟。用藿香正气散去紫苏、大腹皮加柴胡18g,黄芩12g治之,必获著效。
卒然脘腹胀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若吐利腥秽,上下所出之水澄彻清冷,四肢厥冷,不喜饮水,苔白滑,脉沉而迟者,为寒湿所致之霍乱也。前者应先用盐水探吐,吐后即用藿香正气散调理之;后者应祛寒化湿,用藿香正气去紫苏、白芷、大腹皮,加肉桂、吴茱萸各9g治之,甚验。
暑湿犯及肌肤、胃腑,证见发热,微寒风寒,呕吐纳呆,脘腹作胀,身重肢困,口中甜腻,或大便稀溏,苔白滑者,暑轻湿重也。其治应化湿为主,祛暑为辅。用藿香正气散原方或加香薷、扁豆治之,其效颇佳。
寒湿犯及中焦致泻下清稀,甚则如水样,肠鸣,时而腹痛,自觉腹中有冷感,苔白舌质淡,无论是否兼有外感风寒之证,用藿香正气散治之,皆可获得捷效。
下白痢而又带有稀黄,或纯泻清稀之便,腹痛或不痛,胸膈胀闷,食少嗳气,苔腻色白,脉濡缓或濡弱者,寒湿所致之泻痢也。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健脾除湿,温燥寒湿,宣肺利膈,则必收良好之效。
有的人一乘车船,即发生头昏胀闷,恶心呕吐,且用诸药预防,效果均不理想。若改用藿香正气散,在上车船前半小时服,或发作时服,可收到明显之效。
总之,藿香正气散为化湿除痰、消饮疏表之剂。现多用来治疗胃肠感冒、夏季感冒、流行性感冒。随证化裁,还可用来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胰腺炎、妊娠恶阻而证属湿浊阻滞中焦者,效果也非常好。
如果您觉得这些信息有用,欢迎转发,您的转发将会帮助其他人更健康!
蓝月提示:健康无小事无病别侥幸你为自己健康都做什么了?
一天学一点,疾病离得远!
更多健康内容欢迎您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yf/16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