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不仅关系着每个癌症患者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落地。

根据Fost&Sullivan的调研报告

年中国新增癌症患者数达到了万人,预计到年将达万人。其中,男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胰腺癌、淋巴瘤、脑瘤;女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子宫颈癌、肝癌、子宫体癌、食管癌、脑瘤。1

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癌症患者死亡率大于发病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癌症类型多数预后较差,死亡率高,且患者被及时诊断和诊疗的机会有限。虽然国家癌症中心年度工作报告显示,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已经从10年前的30.9%上升到目前的40.5%2,但仍距离美国所有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67%有不小距离。3

不过,癌症领域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疗法,从手术、放疗和化疗,到分子靶向药物,再到细胞免疫治疗,每种治疗手段的背后都有科学技术支撑的身影。

与此同时,人们对癌症的治疗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同样的疾病采用同样的“一揽子”治疗方案,到如今逐渐被“个体化医疗”、“精准化医疗”取代。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癌症是一种复杂的多样性疾病,虽然患者可能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并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但这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基因变化造成的。正因为这样的异质性,病理类型相同的癌症患者对目前可用药物的反应率差别很大。

靶向药物的出现,无疑赋能癌症的精准医疗。它能在进入体后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不过,由于靶向药物过于精准地瞄准靶点基因,一旦靶点基因发生突变,靶向药物就会失去作用。并且,有很多癌症患者在经过分子靶向治疗之后几年内,还会出现耐药情况。

那么,

如何才能使靶向药物实现“物尽其用”?

伴随诊断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

伴随诊断让治疗效果更好

所谓的伴随诊断(Companiondiagnostic,CDx)原理是通过在特定抗肿瘤药物使用之前检测病人是否携带相应的治疗靶点,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用药效率,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俗地可以将伴随诊断理解为给靶向药物安装一双“眼睛”,准确地寻找到适合药物的患者。它能帮助医护人员判断某一特定治疗产品对患者是否受益,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或用药方案,以提高靶向药物疗效、治疗安全性以及降低医疗成本,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实现肿瘤精准医疗。

美国FDA肿瘤治疗产品部门的监管专员PatriciaKeegen博士曾介绍,如果新药物作用于特定的基因或生物学靶点,但这个靶点只存在于部分患者体内,那么就必须进行伴随诊断检测。通过伴随诊断以确定哪些个体将受益于治疗,而哪些患者无法受益,甚至可能受到伤害。目前,FDA将伴随诊断划分到Ⅲ类设备,需要非常严格的医疗器械审批程序。

-年FDA伴随诊断产品获批时间轴

(数据来源:FD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zz/173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