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可   那么,七情与脏腑的气血有怎样的关系呢?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就是二者的关系,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关于情绪对脏腑的影响,我们从喜、怒、哀、恐、思分述之。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2.怒。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怒既有积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战前动员要鼓舞战士的土气,包括激起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使之在战斗时化为巨大的战斗力;怒又有消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和不良的影响。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怒伤肝。大怒、过怒易伤肝,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喜太息,暧气,呢逆等症状。人体发怒时可引起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交感神经兴奋。长此以往,会使人患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3.忧(悲)。忧(悲)为肺志,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忧(悲)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4.恐(惊)。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到惊吓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与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

  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5.思。恩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牌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思伤脾。思为脾志,因而过思则易伤脾。伤牌可以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现头昏,心慌,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暧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必须知道,精神状态对于人的阴阳、气血、脏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当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发生问题时也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也就是这个道理。补益有利于健康长寿,在补益的过程中实施精神补养非常重要,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发怒,外伤和气,内伤元气

虽然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家里事,家外事;公家事,私人事;他人事,自己事;原则事,非原则事;对的事,错的事;大事,小事,等等,都可能让人生气。但是生气非但无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反而伤害了感情,弄僵了关系。发怒伤家庭内、兄弟间、朋友间的和气大家想必都有体会,在此自不必多述。

对于养生意义重大的是发怒伤人体之元气。也就是说,因生气带来的不良情绪,严重损害身心健康。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怒伤元气。”宋代养生家温革的《琐碎录》中也有“怒甚偏伤气,损寿”的论述。我国的中医理论也认为,气是百病之源。生气时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颜面潮红,部分肌群震颤,两手发抖,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上升,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冠状血管血栓形成而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能诱发其他一些疾病,甚至造成痼疾的恶化。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曾指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损其身”、“怒伤肝”、“怒不节,生乃不固”。这些中医典籍说的就都是发怒伤元气一事。

其实,“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非常严重的危害性。

说怒乃万恶之源亦不过分。《黄帝内经》已明确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这里的“以使志生”,是说在春天里,人们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具体他说,在思想上要开朗、豁达,使情志生发出来,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里就是说顺应春天的意志生发,戒怒!

怒从哪里来?一种是从不谦虚中来。也就是说“不谦则傲,傲致躁,躁生怒,怒伤元气。”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周瑜,说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以致周公死后,吴人都怨恨于诸葛亮。实际上,还是周公不够自谦,不能承认现实,一味急于求“胜”造成的后果。甚至至死都不肯承认诸葛本领在己之上,说了句“既生瑜,何生亮”。他的内心就容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总想找办法证明自己,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败,由傲生躁,由躁而生怒,怒而无泄,郁闷至极,心伤、肝伤、气伤、精伤,最后命伤,吐血而死。前车之鉴,人要想开,发怒不会伤敌,反伤诸己。

可以知道,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必须遇事戒怒。那么,怎样才能戒怒呢?这里到有六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就是说当你怒从心头起,将要和人吵架的时候,就要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在不值得。首先,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就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制怒”,这就是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其次,要会运用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但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其三,还可采用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第二,遇事戒怒,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国外有人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但开朗性格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科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比处在从播种到出秧的一段时期,这个阶段的性格培养对一生有重要影响。性格开朗、豁达,凡事想得开,哪来的怒气呢?

第三,制怒,就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心情自然恬静舒畅;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不安、不适、不满、心情就必然抑郁烦躁。而要协调好人际关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尤其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自己的评价要客观。其次,对与自己经常相处的人,也要充分了解,从而避免因互不了解而产生不协调。人际关系越协调,心情越好,就不会发脾气。制怒,必然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第四,就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享受,如《黄帝内经》里所倡导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很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处得好。总之,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知足常乐才不会看啥啥不顺眼,自然就用不着发怒了。

第五,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采。如《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弃棋。此外,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生活中欢乐多,就不会发怒。

第六,培养幽默风趣感。因为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而笑是人的健康妙药,它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腑舒适,能调节人的情绪,能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医学界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发笑,血压可下降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人在发笑时,大脑皮层可以得到比睡眠时还高三倍的休息。在我国古书里记载老人以笑驱病、以乐健身的事例很多。有了幽默风趣感,怒从何来?

三.不大喜不大悲,才能养好心神

人之生活要顺其自然,不要大喜大悲,大喜大悲是养生的禁忌。下面有两则名人不大喜大悲、淡泊养生的故事。

一位是“喜欢做一个世间俗人”的任继愈。他认为:“养生,主要靠自己,不必天天惦记着自己的健康,顺其自然最好。”他推崇老子的观点“忘其身而身存”,坚持用“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做学问)”来“养心”。他从不服用任何补品,他坚信中国医典“血由气生,气由神补”的观点。他养神为习惯,从不大喜大悲。

另一位是“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梁漱溟,对生死看得开。他一生勤奋,一路坎坷,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磨难,然而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被人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他自言长寿的奥秘就是淡泊无我,顺乎自然。他这种经历大坎坷大磨难仍旧淡泊的态度,就是不大喜大悲的。

当时之下,养生理论五花八门,或推崇“静养”,或主张“节欲”,或强调“外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遵循自然规律,使生命完成自然的过程,方称得上重要的养生之道。古人已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大喜大悲,有一层意思是指按照自然的要求,内养其心,外养其形。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取之自然,正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取,五菜为充”。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倡饮食有节,合理地安排和选择膳食,做到饭有定时、食有定量,摄取的各种营养素要保持均衡。这样会不因为食物的原因而不能控制的大悲大喜。

不大喜大悲,还指人体应像自然界那样不停地运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到保持经常运动的人,全身的血液循环会得到调整和改善,摄入的氧气含量高,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也能延缓衰老、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当然,运动一定要适度,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间断地进行,切莫一曝十寒。调节好自己的身体状态,有助于抵抗过悲的情绪。

不大喜大悲,还要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于自我加压,不管竞争如何激烈,诱惑如何多,机遇如何令人心动,都应把脑袋里的欲望减少一半,适可而止。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调节到轻松、旷达、舒展、平衡的状态,学会随遇而安,避免大喜大悲和激烈的情绪波动,让自己达观一点,待别人宽容一点,精神简约一些。因为心平气和有助于血脉流畅,恬静淡泊有助于颐养天年。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促使机体各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代谢有序,从而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身体上的疲劳和痛苦。”这也是说情志养生的重要性,控制好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大喜大悲,是活得坦然,是对生命的珍惜。它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生活乐趣,在追求中体验生命的愉悦,在淡泊中充实自己,陶冶情操,健康自然而得。

这就是说,抗衰老、求长寿的养生要诀之三就是要和喜怒,养心神。和喜怒就是要调节情志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因七情过激而引起内伤病。养心神,就是指在调和七情的情志活动中,要以养心为主,不论在什么季节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相适应,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时常能“静神、养心”,顺应自然。

要不大喜大悲还有另一层要求就好似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而大喜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也就是说,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

四笑是健康的良药,但大笑却是炸药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衷心的笑,是人情绪状态最佳的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笑是快乐的表现,笑可以延年益寿。现今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理解领悟笑这门学问,掌握了这门学问,才会笑出健康,笑对人生。

事实上,笑是一门学问、一种修养、一个对生活的态度,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哭泣时,生活也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笑的实质是爱、是温馨,是亲切,是鼓励,笑发自内心,没有目的,笑是对他人的尊敬,笑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笑可以驱散愁闷,笑可以使心情愉快,笑可以消除紧张的气氛,笑能使人驱散忧虑和压抑的消极情绪,使人变得乐观。笑是有“回报”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对别人的笑越多,别人对你的笑也会越多。如此,开怀一笑,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因苦而降。”愉快的情绪状态,能提高人的信心和力量,乐以忘忧,笑能使人乐观的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我们要对生活充满感激充满微笑。

这里举一个例子,《聊斋志异》里有个叫婴宁的女鬼,爱笑,常常笑到不能自制,她乐观开朗的性格使郁闷的书生王子服从此阳光灿烂。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穿着更重要,更能直接地反映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经历。因此,经常笑,发自内心地笑会使我们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态度。一个笑对一切的人,通常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富有亲和力;一个喜怒无常或抑郁焦虑的人,往往难以亲近,他的人际环境将会大大地打折扣,而人际环境直接影响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与物质环境则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表情生硬呆板的人,常常难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再举一个例子,《论语》里记载的孔子也是会笑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论语》里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你拥有了这样快乐的的生活态度,还会被不利的情绪占据身心吗?生活还会是不美好的么?

从医学上解释笑对人体的好处是这样:愉快的笑对心血管有好的影响;大笑可使胸腔容量发生很大改变,相当于有氧运动。每天大笑15分钟对心血管的好处,可能比每周运动三次、每次30分钟还要多。而沮丧、紧张、恐怖的情绪则相反,严重者甚至可引起情感性休克,也称心脏损伤综合症或应激性心肌病。

在医学上也讲,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情绪正常的人每天平均要笑15次左右,精神愉快者每天可笑~次之多。笑是人体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它不仅使人感到轻松快乐,而且还可以发散心中的积郁。笑对人来说是一种健身运动,有人把笑形象地比喻作“人体最好的体操”。笑对呼吸运动有良好的作用,它能使肺扩张,胸肌兴奋,膈肌上升,使人的呼吸运动加深,同时还对呼吸道有清除作用。人每笑一次,横膈膜大约蠕动18次,微笑时略小一些。笑又能消除精神紧张,使肌肉放松,用新的兴奋灶占据紧张劳动、过度疲劳造成的兴奋,从而使人头脑清醒、精神振作、体力恢复。笑还能促进食欲,辅助睡眠,通过增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活动,而使人胃口大开。总而言之,笑有益于神经、呼吸、消化、血液循环、运动等系统,对人的健康长寿有重要调节作用。

也就是说,笑确实是一剂良药,它能使你身心愉悦,笑口常开,面带喜色,笑植根于心,心锁则闷,心开则笑。在笑声中,人心会舒畅,精神振奋,缓解忧愁摆脱烦恼,笑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最好体操!

但凡是都有物极必反的一面,在“笑”时也适用。开怀大笑之后,防止“乐极生悲”。

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加拿大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病,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只持续几个小时,但这几小时却可引起脑血管破裂致人猝死。

看过《说岳全传》的人都知“二虎骑龙背,笑煞老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故事,说的是牛皋抓住金兀术以后,骑在他身上.由于过度兴奋,哈哈大笑而死,这叫做“笑死人”,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述“大喜伤心”的道理。

由此可见,“乐极”亦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千万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五学会感恩和宽容,让身心得到健康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的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 

 

  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享受着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莺飞燕舞,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所以,每天我都有一个好心情,我幸福的生活着每一天。我懂得,学会了感恩,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宽容和感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冰峰为春暖,化干戈为玉帛。

  

  学会感恩,我的一颗心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的生活中没有冰雪,没有冲突,没有愤怒,没有战争,没有咒骂。 

 

  我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还会时时提醒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如果你是一个苦恼的人,你应该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驱除你的苦恼的一剂良方妙药;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的时候就是你的身心得到温暖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的心情渐渐舒畅,渐渐平和;如果你是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逐步释放重负、放松身心;如果你是一个只顾索取的人,你更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变得会适当地给予;如果你是一个快乐的人,你也应学会感恩,这样,你的快乐就会取之不尽……对别人感恩,相应会得到他人对你的感恩,所以你是得到了两份好心情。学会感恩,就是学会了长存感激之情,永存爱心。爱的力量是非凡的,它会把一个人塑造得更为完美。外国有一个感恩节,可咱们中国却没有,那倒无妨,咱们何不把每一天都当作感恩节来过呢?朋友,如果你想有一个好的心境,那不妨试着学会感恩,把每一天都当作你的感恩节。 

 

  人们往往会牢记自己的付出,却容易忘记感恩。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我们只是个普通的人,不可能像伟人那样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但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从无知直到长大成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亲朋和无数陌生人给予的一切,我们被爱紧紧围绕着,许许多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奉献着、付出过,我们难道不应该永远记住所有人和事,所有爱和恩,为此承担一份歉疚,珍惜、知足现有的一切吗? 

 

  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着感恩的情怀,至少可以让自己活的更加美丽,更加充实。而感恩是需要学习,需要培育的。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所以培育感恩情结,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天天都是感恩节,这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大家都是天生幸福快乐的。我们生活在如此现代而有民主的世界上,享受各种权利和保障。绝大多数人吃得好,穿的暖,有地方居住,得到保护。而且我们每天可以饮用清纯的水,吸收清鲜的空气,享用安全的食物。绝大多数人远离战争,摆脱饥饿。这些是如此的宝贵而有平常,甚至我们都很少注意和珍惜。乐观的人,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乐在其中。如此,一种活着即是幸福的感激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对生活中的其他不顺心的事情也会看淡很多。

拥有感恩的心,不仅蕴涵了对他人的宽容、理解和支持,更是养生的最重要的生活态度。能作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没天的生活必将顺利、快乐,进而身体自然康健,不生病了。

小壹说:情绪和人的养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情绪的适度会有修身养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情绪的过度和不及往往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养好心,修好性,不光你的人变快乐了,更重要的是健康和长寿离你更近了!

感谢您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yf/166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