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想出了一个可以使自己得以完善的大胆而艰巨的计划。
我希望能在我的整个一生中都不犯错,我决定把所有的缺点都消灭掉,无论这些缺点是因为我的本性、嗜好、习惯所形成的还是因交友不慎而造成的。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都知道或自认为知道。我以为自己可以做到总做好事,不做坏事。但很快我便发现,我要做的远非我所想像的那样容易。常常在我专心致志地去消灭这一个缺点时,那一个缺点却又猝不及防地出现了。一时的疏忽大意总被习惯寻隙利用,而嗜好又总把理智击败。后来,我终于明白,仅从理论上相信完善的品德对己有利是远远不够的;要避免我们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犯下的错误,就必须打破坏的习惯,学习、养成并确立良好的习惯,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言行永远保持绝对正确。为此,我又想出以下的办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人在总结道德品行时,在分类上有所差别。对同一个词,不同的作者便有不同的理解。像“节制”一词,一些人仅将其理解为对饮食的节制,而另一些人则将其扩大到节制所有的快乐、欲念、嗜好、习惯及肉体或精神的激情等,甚至节制野心和贪念。为达到清楚明了的目的,我情愿多增加几项内容的条目,也不要那种模糊不清的简单分类。
在下面我列举了我当时所认为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并且在每一个条目下面又加了一句简洁的话,清楚地表明全部条目的应用范围。
以下是具体条目和相应内容:
一、节制
食不可饱,饮不可醉。
二、少言
言必有益,避免闲聊。
三、秩序
物归其所,事定期限。
四、决心
当做必做,持之以恒。
五、节俭
当花费才花费,不可浪费。
六、勤勉
珍惜光阴,做有用的事。
七、坦诚
真诚待人,言行一致。
八、公正
害人之事不可做,利人之事多履行。
九、中庸
不走极端,容忍为上。
十、整洁
衣着整洁,居室干净。
十一、镇定
临危不乱,处乱不惊。
十二、节欲
少行房事,爱惜身体,延年益智。
十三、谦逊
以耶稣、苏格拉底为范。
我列举以上这些德行的目的是要养成遵守这些德行的良好习惯。我并不主张马上就去实行,而且是全方位地实行。这样容易分散精力,最好逐个集中一段时间来实行。一种习惯已经养成以后,再继续进行下一种,直到我能按照以上十三条所言一一实行为止。因为好品德之间有一定的相承关系,一些好品德的养成同时又利于另外一种德行的培养。于是通过总结经验,我把以上德行按次序排列了出来。
因为节制可以使人的头脑保持冷静与清醒,所以我把它列为第一点。这种冷静与清醒对于我们时常对旧习惯的频频进攻保持警惕、对旧习惯的诱惑加以抵制都很有必要。做到这一条,就很容易做到少言寡语。
我认为要想在改善道德修养的同时获得知识,就不妨在与人交谈中少说多听,并且借此机会可以消除掉自己多嘴多舌、爱开玩笑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只能使我沦为轻浮者之列。因此,我便把“少言”列为第二点。
在我养成这一美德和下面的“秩序”的美德后,我想我就可以节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计划和学习了。
等到第四条“决心”的美德养成以后,我便可以做到决绝果断地去专心养成其余的德行了。
“勤勉”和“节俭”这两点可以促进我把剩下的欠款还清,并让我逐渐宽裕,然后彻底独立自主。
再下来实行“公正”与“坦诚”两点就更顺利了。如此下去,一一加以实行就显得特别容易。
按毕达哥拉斯的《金诗佳句》中的启示,我认为每日的反省很有必要,便又设计出了以下的法子来自我反省。我订了一个小册子,每种德行占一页。我用红颜色的钢笔将每一页划作七行,一周的七天各占一行,并在每一行前标明星期几的第一个字母,然后再划出十三条横线,并把每一种品德的第一个字母标在相应横格前面。在每天的自我反省时,逐一对照所列德行,如发现在该德行上犯了过错,便在相应的表格栏内标上一个小黑点,以作警示。
我又决定了一周为限,依次对每项进行更严格集中的审查。这样的话,我在第一周就只要把实行节制这一德行时所可能犯的过错点点滴地严密防止住,其余各项只需与平时一样,于晚上记下所犯过失即可。这样一来,假使我做到了在“节制”这一行中没有黑点的记号,那就说明我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了。
然后我便可以继续勇敢地再试下一个,再继续力争在第二周内两行内均无黑点的记录。如此类推,一直到第十三行,我需要十三周的时间完成整个过程。按一年算,可重复四次。这就好像清除花园中的杂草,要把那里的所有杂草一次性除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可以一个花坛一个花坛地清除,第一个清除完了后,再清除第二个。
我同样为能使我的小册子表格中黑点不断减少而高兴,那就表明了我的德行在不断进步。直到有一天,经过了十三周的审查,几个循环的往复,看到我的小册子变得干干净净时,我将为自己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这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
根据“秩序”这一点的规定,我必须把每一件的日常事务作一下时间上的分配。在我的自我审查的小册子上附了一页一天二十四小时作息时间表。
为了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我开始按这一计划实行。除了偶尔间断过几次以外,我一直坚持不懈。但我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身上有那么多错误,远远超过我的想像。但随着错误的不断减少我又很欣喜地看到,我正在不断地进步。
因为新的循环的需要,我必须把表格上的旧标记不断抹掉,这样时间一长,我的小册子已被涂抹得一塌糊涂。老是制作小册子很费事,为减少麻烦,我用光洁的厚纸片制作了一本特制的小册子,把表格和题词记在上面。然后我画表格时用时效长的红色墨水,标记我的错误时用黑色的铅笔。这样一来,再需清除旧错误标记时,可以很容易地擦掉了。但过了一年我才完成一个循环。在后来的几年里,我也总共只完成了一个循环。等到后来我差不多把此事给忘了。经常因公出差、出国,多种事务的羁绊让我的计划一度中止,但无论何时我都把这本自我审查的小册子带在身边。
第三点“秩序”让我感到麻烦最大。对一个工人,比如一个印刷工人而言,无论什么事情都得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是可能做到的。但对印刷厂的老板来说却因经常往来应酬、出差而不可能严格履行。
至于“物归其所”,我也感觉很难做到。早些年的时候,凭着良好的记忆,我认为没必要养成这个习惯,也就没感觉到这种无秩序的习惯所引起的不便。而如今,我却在这一点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并因此感到极大的麻烦。也因在这一点上出现那么多的黑点而烦恼异常。在这一点上的改进如同蜗牛爬行的速度一样慢,并且总是反复犯老毛病。我差点要放弃这种收效甚微的努力了,干脆任其自然发展算了。这就像有人向我的一个铁匠邻居买斧头一样。那个人要求铁匠把他的斧背磨得和斧刃一样光亮。铁匠满口答应,不过他提出让那人为他摇磨刀的风轮。于是铁匠把斧背贴紧磨刀风轮,让那人使劲摇。那个人一边很费劲地摇轮子,一边不时地去观察斧背是否磨好。磨呀磨,最后他再也不愿意摇下去了,宁可要还未磨亮的斧头。铁匠却说:“不,我们还是继续摇下去吧!我们总会把它磨光亮的,现在这儿还有许多斑点没有磨去呢!”那人答道:“不,我就喜欢这把有斑点的斧头。”
我确信很多人都有过这个人一样的经历。他们因没有“秩序”来约束,所以认为要想去除去恶习养成美德太难,于是不管它是恶习还是美德,都一概接受,不想再为此付出努力。他最终会说:“这把有斑点的斧头已经是最好的了。”
一些看似理性的东西总不时地提醒我,有一些我已做到的绝对正确的事情,却也不过是为道德增加一层美丽的光环而已。如果让别人知道了,我将被人取笑,何况过于完美的品行易招引嫉妒和仇视,那样反而于己不利,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说,一个仁慈的人应为了他的朋友的一点虚荣,准许自己偶尔犯一些错误。
说来说去,我发现自己在“秩序”这一点上已经不可挽救了。如今我年纪已老,记忆力衰退,才感到确实需要生活有“秩序”。
但不管怎样,虽然我所做的一切并未达到最初所欲达到的至善至美之境,甚至相差还很远,但毕竟已经努力尝试着去做了。与没有去做相比,感觉要快乐许多。这也正像有人为写好字而临摹字帖,也许他们永远练不到字帖中的书法所达到的境界,但通过临摹确实使他们的字有了进步,字迹不但清秀端正,而且更加美观大方,有形有体。这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希望我的后代能够明白,直到我写此书为止(我已79岁了),我的一生之中总有幸运伴随我的左右,而这全赖我的这一行动指南。至于作为你们的前辈,余生还有没有困难与挫折,我也无从知晓。假使遇上了什么不幸与灾难,我想往昔的幸福、祥和已足以让我乐天由命。多年来我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应当归功于“节制”。早年舒适的生活环境、所获得的殷实财产和所有知识都应归功于“节俭”和“勤勉”,而正是“勤勉”所获得的知识使我成为一个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有作为的公民,“坦诚”和“公正”使我得到国家的信任和国家授予的光荣职位。
虽然这些美德加起来还不能使我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但已足以让我与人谈话时带给人以愉悦、平和,并至今深受民众爱戴。甚至在我身边还有许多青年朋友相伴。所以,我发自内心地盼望我的后代们能如我一样。相信他们也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益无穷。
一开始在我的行为指南中只有十二条内容,但有一天,一个教友会的朋友很友好地告诉我,因为我在与人交谈时总不自觉地显示出一种傲气,所以大家都把我看做是一个骄傲自满之人;尤其在进行辩论时,我总是为过分追求自己观念的正确无误,而表现出一副傲岸十足、咄咄逼人的架势。并且他举出一些事实让我心服口服。
于是在实行其他几点计划的同时,我果断决定要尽力把这个陋习除去掉。我在第十二条下添了一条“谦逊”,并扩大了它的内涵。我虽不至于自夸自己已经做到“谦逊”,但从现实来看,我确实已经改了很多。我为自己立下规矩,禁止说有悖于人的言辞或过分肯定语气的话语。我甚至还把我们“共读社”的规矩搬来用,禁止自己使用一切表示肯定语气的词句,比如“肯定的”“毋庸置疑的”等,代之的则是“我想”“我估计”“在我看来”等等。当我发现别人的观点不正确时,并不当即便予以粗暴的反驳以图自己一时之快,也不马上予以指出有悖常理的地方,而是等到他说完以后,轮到我回答的时候,我才说出在什么情况下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而在另外的情况下不正确,并且我在此采用了“也许”“可能”“好像”的词语。时间一长,这种改变之后的谈话方法的效用便显示出来了,我发现我与人谈话时彼此之间的气氛更加和谐了。我以一种谦逊的方式提出了个人的观点或主张,所以它们很少遭到别人的反对,反而更容易地为别人所接纳。即使发现了自己观点的错误,也不会怎样的烦恼痛苦;如果我的看法刚好是正确的,我就更易于让大家采纳我的,而放弃自己的错误看法刚开始时我对这种方式很不习惯,但慢慢的,越来越感到简单、容易,最终成为了我的一种良好的品德。我估计在以后的50年的岁月里,我从来没有再说过一句专横的话。
在早些年的时候,我提出关于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建议时,它能得到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zz/16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