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开管〔〕35号
关于印发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区属各部门,各派驻机构,区属各公司,半汤街道:
《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年管委会第12次主任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年8月6日
目录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绿色安巢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
第三节指导思想
第四节发展战略
第五节发展目标
第二章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合肥先进制造业承载地
第一节打造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
第二节培育五十亿级新文旅产业
第三节“腾笼换鸟”促产业升级
第三章突出科技引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
第一节加快推进安巢生物谷建设
第二节积极培育创新企业主体
第三节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第四节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第四章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第二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五章发挥数字功能,打造新型智慧安巢
第一节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第二节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第六章优化生态环境,开创美丽安巢新篇章
第一节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第二节加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第三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七章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安巢新家园
第一节发展文教体卫事业
第二节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第三节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水平
第四节加强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
第八章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园区新活力
第一节建设最优营商环境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第四节全面参与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行动
第九章强化实施保障,凝聚发展新合力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健全实施机制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绿色安巢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百年未遇的汛情,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十三五”以来,我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排名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年,我区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排名中位居21位,获得省政府通报表彰。年,我区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盘巢互联网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瓜公社荣获中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汤山村入选文化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荣获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年,GDP实现43.7亿元,增速2%;规上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0.6%;固定资产投资43.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9.07亿元,技改投资4.4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速0.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2.3亿元,增速33.6%;进出口2.5亿美元,增速23.3%;财政收入8.4亿元,增速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7亿元,增速2.5%。
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区对标国家级高新区,扎实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我区已形成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家,总数达18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的37.5%,实现战新产值22.3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产值的43.6%;新型膜材料产业获评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电子商务产业获批市级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项目落地开花。落地东风总部、奇瑞新能源、皖维新材料、华熙生物、尚德科技、金晋业、百思新材料、贝禹电子、弘徽科技、华侨城、华熙文体健康城、三瓜公社等一批具有带动性项目。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院所合作持续推进。不断深化院所合作,中国农科院合肥食品营养与创新研究院整体推进顺利;持续推进与中国工程热物理所合作,中科煤制气公司团队获批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企业创新取得实效。“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培育国家高企26家,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实现开发区国字号科技孵化平台“零”突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专精特新企业16家,省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4个,市企业技术中心14家、工业设计中心13家;累计申请专利件,授权专利件,其中发明授权件。
支持政策激发新活力。“十三五”以来,我区不断加大产业、金融、人才、创新等政策支持力度,区域发展活力显著提升。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陆续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十条”》《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加大基础人才引育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累计兑现区级产业政策资金.43万元,兑现人才奖励和补贴资金余万元。政策效果愈发明显。省重点人才项目入选专家2人、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5人、省“”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特支计划1人、省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先进单位1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2人、省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奖补项目18人;市“百人计划”(领军人才)11人、市“庐州英才”2人、市“”(庐州)产业创新团队6个、市首批“引进外国高端人才计划”1人、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5人;评选表彰区级产业创新团队22个,区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1人,半汤英才46人。
社会环境得到新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十三五”期间,PM2.5、PM10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各年度目标均顺利完成;水质均达到或优于三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为%;完成农业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完成45家危险废物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在线申报登记。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事故发生起数与死亡人数控制在较低水平。社会治理成果丰硕。信访维稳取得新成效,天网工程和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运行,“扫黑除恶”成果显著,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新城建设掀起新热潮。“十三五”以来,合巢产业新城按照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以合巢产业新城启动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巢湖市深度融合发展,编制产业新城产业专项规划并获市发改委批复,完成合巢产业新城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职责分工并报市政府备案。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年,完成土地报批.62亩,征地约亩;签订拆迁协议户,完成房屋征收40.69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映湖公园二期、郭塘新村、标准化厂房及相关道路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合智创道产业园项目、中南高科产业园项目、皖维光学膜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第二节发展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顽强成长,驱动着全球产业体系与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系统重建。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新担当,合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合肥市在“十三五”期末GDP超过万亿元,合肥全域的“中心-外围”交互、辐射作用进入活跃阶段,“都市圈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合肥市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对我区辐射和带动作用将大幅增强,有利于我区深度融入合肥都市科创、产业、功能等分工与布局,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空间,有利于我区发挥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康养旅游资源富集等优势,为我区深度参与合肥都市产业、功能分工合作、加快强链接链补链、获得要素和开拓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我区也面临主导产业培育不快、生态优势发挥不够、产城融合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需要全区上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绿色发展为基底,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在全省开发区中争先进位。
第三节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三地一极”,加快实施“产业引领、创新驱动、全域协同、文旅突破”四大战略,坚持“产业立区、产业兴区”理念不动摇,全力推进老区转型升级、新区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换道超车”,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在全省“三地一区”、全市“五高地一示范”建设中勇闯新路、勇创新绩,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为开启安巢经开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四节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安巢经开区围绕“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开发区”,全力打造全省先进科技生态开发区,重点实施四大战略:
产业引领战略——围绕合肥先进制造产业及其集群,以绿色、生态为底线,以“接链、进群”为导向,嵌入合肥先进制造产业链,培育和招引链主企业,发展专新特优配套产业,不断提高合肥先进制造产业的安巢配套率,形成合肥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承载地。加强与链主企业的协同,争取产业链重大环节(重要元器件、零部件、模块件等)在我区布局;加强与科创机构合作,争取配套领域有关技术创新中心在我区落地。
创新发展战略——借力合肥创新平台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建立安巢产业创新中心、孵化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股权投资基金、制度、机制等领域寻求合作对接,主攻科创成果转化,发展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参加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分工和创新分工体系,着力对接G60科创走廊主要城市的科创资源,打造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
全域协同战略——围绕“老区转型升级、新区跨越发展”发展思路,全力推动老区、新区协同联动发展。老区以先进制造业承载空间扩容为主线,加快清理区内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破解用地瓶颈,为优质项目、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合巢产业新城着重发挥承载空间余量优势,加快适合先进制造业及其技术创新中心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项目落地,打造成为合肥产业“东翼核心增长极”。
文旅突破战略——顺应现代旅游多样化和专业化大趋势,适应大健康、深度体验和度假休闲等新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发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瓜公社(乡村振兴)、半汤温泉等品牌资源优势,承接合肥都市圈相关高端生活服务功能外溢效应,着力加快现有观光旅游、周末旅游、农家旅游等主导业态向以康养、购物、娱乐、文体、艺术、度假为专业化主题的一站式旅游升级,变单调低端的“洗温泉”为丰富高端的“温泉养”“生态疗”“健康游”模式,聚力建设长三角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五节发展目标年远景目标。与省市同步奋力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绿色产业新高地、合肥东部增长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高质量,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在全省开发区排名中位居前列。协同创新高效率,产业和产业链迈上中高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城市建设高能级,城市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老区、合巢产业新城相得益彰。社会治理高标准,基本建成法治安巢、法治社会,平安安巢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建设高效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优美生态环境,让安巢宜居宜业宜游;居民生活高品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稳中有升,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
——经济发展取得新跨越。“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培育百亿级“四新产业”,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不断前移,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发展根本驱动力量,实现开发区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努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融入“双循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以复制自贸区创新试验成果为核心,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积极向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民营经济发展迈上台阶,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深入推进。
——城区品质得到新提升。加快老区转型升级,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商务区、工业区、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板块,建设现代化园区。坚持生态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群众利益优先,拓展新区城市空间,高标准建设合巢产业新城。
——民生福祉实现新进步。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GDP增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基础更加稳固,平安安巢建设不断深化。
专栏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
年
(含预计值)
年
目标
年均/累计增长﹙%﹚
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9项﹚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3.7
—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高于全市平均
—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5
—
预期性
4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高于全市平均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
24.5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
6
—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6.8
22.1
预期性
8
亩均产值
—
—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4
4
—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4项﹚
10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0
预期性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3.5
60
—
预期性
1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高于全市平均
—
预期性
13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31
26.4
预期性
三、绿色生态﹙7项﹚
14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达市控目标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市控目标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1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达市控目标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达市控目标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
高于全市
平均
—
约束性
1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高于全市
平均
—
约束性
20
空气优良率
—
高于全市
平均
—
约束性
四、民生福祉﹙4项﹚
2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高于GDP
增长
预期性
2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
预期性
23
城镇调查失业率(%)
低于全市
平均
低于全市
平均
—
预期性
2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2项﹚
2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26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达市控目标
—
约束性
说明:GDP增速为可比价。
第二章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合肥先进制造业承载地以合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纽带,坚持“产业立区、产业兴区”为主攻方向,主动承接合肥都市新兴产业链配套和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加快实施“”产业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文旅等“四新”产业。到年产业规模突破亿元。
第一节打造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力争打造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到年,全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亿元。
打造百亿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依托奇瑞、悍马等重点企业,积极引进集聚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配套企业;依托融捷新能源动力电池循环产业园,重点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领域,招引一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积极融入合肥蔚来汽车、江淮汽车、大众(安徽)等龙头企业供应链。积极争取合肥汽车制造企业在合巢产业新城设立商用车、特种专用生产基地。顺应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加快氢燃料电池项目引进,完善产业链上游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储气罐等配套,加快制氢、储氢、运氢供应链建设,培育和构建完整的“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及“材料-零部件-整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到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达亿元,打造高端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打造百亿新材料产业。依托百思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碳基复合材料、金属纳米颗粒、石墨烯基柔性散热材料等材料;探索发展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前沿领域材料。依托皖维集团,延伸PVA产业链条,探索PVA(聚乙烯醇光学薄膜)光学膜、PVB(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片、偏光片等光学膜产品。依托弘徽科技重点发展保温用气凝胶绝热材料、真空节能材料和纤维毡保温材料等,加大保温绝热节能材料产业链延伸扩展培育力度;支持绝热保温节能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建筑保温、电力电网、车辆运输、冷藏冷链、日常保温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积极引进以氮化镓、碳化硅、金刚石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动SiC器件在轨道交通、电网、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的应用。到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亿元。
打造百亿新医药产业。进一步盘活北大未名现有厂房设备,积极与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入住。加快推进天汇重组人胰岛素肠溶胶囊项目建设,推进新型蛋白质药物基地建设。依托华熙生物等现有企业,积极引进医药龙头企业和项目,重点发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新兴药物,促进生物医药制造环节落地,推进医药及医疗产品专业园区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三高类疾病、高端医美等领域布医院,配套建设健康体检中心、健康大数据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医疗康复中心、康养基地、医疗检查诊断中心。加快推进复星医药创新抗体药生产基地、康希诺新型疫苗生产基地、美迪西创新药CRO平台、安科生物抗体药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到年,新医药产业产值达亿元。
专栏二产业培育行动
新能源:年产30万台智能互联电动汽车项目、5GW·h半固态动力电池研发制造项目、汽车结构件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光伏新能源、屹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高性能镁合金汽车轮毂和覆盖版项目、发动机生产制造项目、华东橡胶制品基地项目、氢能源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项目、吉麦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项目、开沃新能源汽车项目。
新材料:皖维光学膜项目、新型塑料管材生产制造项目、新型光电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润华新能源及通讯电子金属材料研发制造项目、高档装饰纸和PVC装饰膜、等离子放电烧结特种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中空纤维纳滤膜项目、塑母粒新材料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惠强新材高端新能源电池隔膜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威迪智能变色玻璃项目。
新医药:生物制药代工生产(CDMO)项目、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项目、医疗机器人生产项目、口服多肽类给药平台项目、生物医药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CRO项目、应急物资储备及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国医院等项目、新型疫苗生产基地项目、仿制药及创新制剂孵化生产基地项目、生物农药项目、精准医疗试剂盒产业化项目、复星新药医疗器械研发生医院项目、德国MGB外科先进医疗技术转移转化项目、北大校友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华熙生物生产基地项目、国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基地项目、蛋白质口服给药平台生产基地项目。
第二节培育五十亿级新文旅产业发挥文旅产业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实施文旅突破升级,深入融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全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助力国家旅游度假区新发展,打造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打卡”目的地。
优化旅游度假产业发展新格局。整合区内冷热双泉、古镇古街、温泉小镇、主题乡村、特色景区、湿地湖泊、新技术工业旅游等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度假区、半汤温泉、乡村振兴为核心,以三瓜公社(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为重要支撑,以柘皋古镇和峏山为扩展方向,进一步引入和提升温泉康养、会议会展、乡村旅居、古镇探访、文化体验、智慧旅游、国家级研学旅游聚集地等产品业态,完善旅游廊道和服务配套设施,推进半汤温泉养生组团、三瓜乡村旅居组团、柘皋古镇古街组团协同发展,形成特色各异、区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擦亮国家旅游度假区金字招牌。依托度假区国家级品牌,加强温泉资源统管统用,充分挖掘温泉康养价值、疗养价值、医养价值、研学价值,积极发展冷泉产品产业,形成“冷热双泉双链条”的产业发展新态势。有效植入半汤温泉“九福文化”,加强IP产品的打造,推出温泉福文化系列产品,形成“半汤福泉”主题IP产品品牌体系。以国际度假区为目标,以品牌引进国际化、产品营销国际化、管理服务国际化、环境营造国际化为抓手,重点引进高端康养度假酒店、知名医疗康养机构和国际品牌康养社区,积极吸引国内外顶尖营地、研学等文旅品牌项目落地,实现历史问题清零、企业腾笼换鸟,不断丰富度假区产品内容和产业体系,适时加入国际水疗协会等国际组织,全面提升旅游度假环境,将半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知名的康养旅游度假地。
做强国际会议会展产业链条。依托合肥的城市形象和半汤优良的旅游度假资源,通过市场化开发、产业化运作,按照“会、展、节、演、赛”的链条化路径,加强会议会展与商、旅、文、体的融合发展,促进会展、购物、餐饮、旅游、文化、体育等各产业间的联动。围绕半汤湖区域,依托现有的半汤御泉庄、在建的华侨城半汤温泉小镇等会议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强会议会展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引进一批品牌会议会展型酒店和运营团队。参照国际展馆建设标准,积极谋划推进集展览会议、商贸服务、酒店办公于一体的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道路。积极申办温泉康养高端学术会议、国际国内知名商务会议和全国乡村春晚等重大品牌节事赛事,提高合肥半汤会议会展度假旅游的国际国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乡村振兴康养旅居标杆。充分发挥三瓜公社在乡村发展领域的典范作用,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旅居转变,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突破。通过温泉管线铺设,实现“温泉下乡”,完善乡村度假民宿、乡村田园游乐、乡村文化休闲、乡村文创IP等产品业态,打造乡村度假旅游新格局。注重项目打造和产业运营,通过多元方式,优化三瓜公社现行运营管理体制,激活运营能力和产业活力,不断导入新业态、新元素,推进三瓜公社再上新台阶。不断营造乡村生活意境,增强乡村原生气息,加强对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重大城市乡村旅居市场的专项拓展,打造乡村度假与乡村旅居融合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激发夜间旅游度假消费活力。构建夜间文旅产品体系,释放文旅夜间消费潜力,推动夜间美景、夜间活动、夜间美食、夜间休闲、夜间住宿联动发展,重构夜间旅游消费格局。实施郁金香景区、半汤老街、半汤湖水域、三瓜乡村的夜间灯光造景工程,做好夜景打造、装饰照明、标识指引等建设,打造以半汤湖为中心的“半汤不夜城”夜景空间。依托山、水、泉、林等自然资源和古巢国、古村落、有巢氏等文化资源,以实景演艺、剧场演艺、光影演艺、空间演艺为抓手,打造半汤特色系列夜演产品,争取常态推出1-2部“印象有巢”主题演艺,打造夜间演艺品牌。依托半汤老街、温泉小镇等资源,推出一批美食夜市、夜间美食街区、夜间老字号店、夜间网红主题餐厅、夜间品牌餐厅、夜间特色饭店等夜宴产品。依托半汤湖、半汤老街、半汤商学院等空间载体,开发灯光秀、水舞秀、无人机秀等夜间娱乐休闲产品,推出一批依山、傍水、融村的夜读空间等夜娱产品。
深度融入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依托国家级温泉养生度假区品牌优势,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主要医疗机构、健康产业机构的协同合作,推动康养度假旅游基地建设。依托华侨城、华熙等品牌平台,积极培育一批跨区域、深层次的联动合作项目和活动。瞄准长三角地区巨大的客源市场和极强的消费能力,积极引进强大的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吸引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以及长三角地区游客。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协同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等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打响巢湖旅游度假名片。
专栏三现代旅游项目
华侨城巢湖半汤温泉小镇项目、华熙LIVE·巢湖文体健康城项目、中交海投文旅、复兴旅文综合体、三瓜公社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第三节“腾笼换鸟”促产业升级实施“腾笼换鸟”产业升级行动,着力解决老区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质效不佳、土地利用不高效等问题,到年,推进老区产业提质升级、企业转型增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撑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实现产值亿元。
亩均论英雄。全面提升园区“亩均”效益,全方位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拟定实施“标准地”工作方案、工业项目达产联合复核办法、审批告知承诺制管理办法、企业用地效益综合评价标准,组建“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工作专班,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对低效用地企业和淘汰产业企业予以清退。
支持重点新兴产业发展。以合巢产业新城、花山工业区为布局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环保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提升重大装备的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以抢抓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机遇为重点,聚焦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全链联动发展效应,加强与合肥长鑫科技、京东方、维信诺、晶合等龙头企业对接,以电子材料及化学品、装备、装部件等上游环节为突破口,形成产业链协同配套,打造合肥都市圈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基地。
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提升传统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鼓励区内东风精铸、尚德科技、齐天文具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突破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和关键产品。推动核心配套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关键零部件和基础部件配套水平,实现核心零部件本地化。围绕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补齐上下游及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发动机、离合器、车用空调器、防盗系统等产品。加快建筑业发展,促进建筑业向装配式、产业化转型升级。
专栏四“腾笼换鸟”产业升级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中科合肥煤气化清洁能源产研一体化中心项目、南特精密制造二期、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配套产业园区、霏润锂电智能设备项目、轨道交通装配件项目、鑫环电气设备项目、超精密金属掩膜版(FMM)项目、露通机电项目、自动送料机生产基地项目、合肥安信高端阀片生产项目、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
电子信息:5G产业园项目、欧康诺芯片测试设备生产基地项目、家电新型彩板研发制造项目、年产5万吨5G通信铁塔项目、聚力成氮化镓(GaN)半导体产业园项目、阿塔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服务中心项目、富士康三赢科技摄像头模组生产基地项目、移动储存生产项目、龙旗科技生产基地项目、晶典科技生产基地项目、芯能IGBT功率模块研发封测项目、葫芦科技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联建光电新型显示产业园项目、荣创芯科装备生产及芯片封测基地项目、中国声谷安巢经开区数字产业园项目、景中光电光学镀膜项目、贴片式铁芯马达生产项目。
传统产业升级:年产三十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预拌混凝土及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晟明绿色建材生产基地项目、安徽鸿昊智能营地项目、智能家居产品生产基地项目、中轩沃润滑油品生产及销售项目、弘徽气凝胶及其复合产品产业基地项目、佰益年产吨休闲食品项目、食品加工及中央厨房建设项目、安东妙采高端服饰设计及定制中心项目、大鑫水产品深加工项目。
第四节发展支撑型现代服务业
深化与合肥服务业对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业态模式,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到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
生产性服务业。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经济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支撑、融合互动发展格局,助力制造业优化、提档、升级。
——智慧物流。发挥三条高铁和未来巢湖通用机场优势和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依托合肥市全国物流综合枢纽便利条件,承接合肥物流集散功能,建立现代集散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智慧物流示范企业,推进物流业与5G、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行“物流+电商+金融+科技”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培育智慧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电子商务。依托“三瓜公社”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与现代农业等多领域开展“互联网+”的新型业态,积极促进旅游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电商进农村、进传统企业、进社区,发展电商专业村、新零售、特色电商街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电商企业参加义乌、济南、西安等大型电商展会,开展直播等新型营销模式。
——会展经济。依托安徽进口食品产业园,大力培育会展经济,以展兴区,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立足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兴展会。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整合现有展会资源,打造网络展会集群,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积极对接长三角会展资源,支持开展跨城市、跨区域办展合作。
生活性服务业。以现代商贸、住宿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业为重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现代商贸。以大型商业综合体、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便民商业网点为载体,构筑现代商贸体系。推进特色商业适度集聚,建设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支持线下经营实体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培育发展夜市经济,建设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以及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
——住宿餐饮。适应消费新需求,积极发展星级酒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快餐团餐、农家乐等业态,建设一批精品酒店和星级旅游民宿。推广“明厨亮灶”、餐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提升餐饮行业标准化水平。开展餐饮门店“厕所革命”,改善就餐环境卫生。
——社区服务。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络,构建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重点发展社区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快递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外卖配送等家庭服务业,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特色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设施运营,鼓励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专栏五现代服务业项目
合智创道产业园、中国安徽(巢湖)进口食品产业园二期项目、中南高科·安巢智能制造产业园、航空航天博物馆、半汤商业综合体项目、社区商业综合体项目、工业地产项目、爱琴海商业综合体项目、国药科技健康城(合肥)项目、合巢产业新城综合开发项目、合肥市跨境电商产业园、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项目、特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北邮合肥科技产业园项目
第三章突出科技引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把科技自强作为我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全区创新能力。
第一节加快推进安巢生物谷建设全力推进安巢生物谷建设。盘活存量、扩充增量,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基因编辑、测序为核心,积极推进大分子药物、以干细胞为主的精准治疗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与合肥都市及长三角地区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承接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相关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高端企业,树立产业“高峰”,引领产业方向,做大产业规模;以完善产业链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努力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团队、创新技术项目、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态势,加快百亿级新医药产业集群打造。
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新医药产业发展共性需求,谋划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布局基因测序中心、临床前药物检测中心、人类遗传区域创新中心、医学检验所等专业技术中心,联合高校、医院成立临床医学转化功能平台。成立生物医药产业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助推平台服务支撑及体系完善;以平台为主体、协同多方成立共享实验室,打造安巢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研发及项目转化的策源地。
组建新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聘请院士、教授等行业知名人士担任专家顾问,联合区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专业技术中心成立安巢新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为生命健康领域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研发服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
第二节积极培育创新企业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成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医药等主导产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植和扶持规模较大、带动辐射力较强的创新性企业。加强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帮助企业争取创新贷、科技小额贷风险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大关键工艺和平台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帮助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百思集团、商德材料等企业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选择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进行技术攻关,力争在蒸镀机、光学膜、半导体陶瓷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对接G60科创走廊主要城市,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jc/17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