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妈心里喊”好疼“
前两天感冒发烧,就去楼下药店买药。
买了感冒药,顺带突然发现有个药叫“斑秃丸”,白云山药业出品。价格不贵。
于是就买了一瓶。一个原因是我的秃头,这又是另一个血泪史,有血有泪有屎,哪天跟你们讲。
另一个原因是我毕竟是白云山的大股东,他们家的重大决策都得经过我的投票的。买一瓶看看是否有效哈。
然后就被母上大人看见了。毕竟她对我头上跟梵高星空一样的秃头的焦虑比我自己的焦虑还严重。
第二天她就跟我说:医院,开不出这个药,我头也没秃。医院多开几瓶,走医保。
我就说:“医院太耽误时间了,下次还是直接楼下买吧,多省事呀。“
她说:“买药多花钱啊,去医院走医保省钱呀”
我说:”哎呀,我平均一个小时至少能赚块,医院花半天功夫,有这时间我挣的钱能买一箱了。“
她就哼了一下。
我知道,每次我去药店买药,她内心都会喊”好疼!“
她内心喊”好疼“的时刻有很多,比如:我去某个地方直接打车,会好疼;请个阿姨打扫卫生,会好疼;健身请私教,一小时多,好疼;点个日料外卖,也会好疼。
你们看了都会说:”对对,我妈也这样,这是亲妈。“
除了你亲妈,你自己在做选择时,内心也会喊”好疼“。
这就是我今天讲职业选择中的第二个话题”机会成本“。
(第一个话题”沉没成本“,看这篇:
沉没成本陷阱:TA让你死,也让你活
这篇价值万,真的。用于股票投资。)
2
机会成本=平行宇宙收益
机会成本做的是多个”平行宇宙“的收益比较。
很多想考研的同学都会有一个纠结:要不要考研?
特别是工作一两年后考研的同学。
这背后的一个计算就是机会成本。
如果小A考研,考上了读研,花费的时间大约是三年。
我们把成本看作是三年的时间加上研究生学费,大约3万块。
但机会成本不这么看,毕竟叫”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看的是付出三年而失去的其他机会。
设想有另一个平行宇宙:小A不考研,继续工作,工作了三年。
这三年他赚了30万块钱,三年以后升职到经理。
那考研读研的机会成本就是30万+3万,以及经理岗位价值的总和。
机会成本:33万+经理岗位
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选择考研读研,如果他理性的计算,发现考研读研的收益超过了”33万+经理“,那就说明机会成本低,可以去考。
而收益低于”33万+经理“,那就该去工作加薪升职。
这是考研,那其他职业重大决策,也可以考虑一下机会成本。
要不要离职?
设想几个平行宇宙:
一个宇宙是离职,在家待着,不找工作,能有什么收益;
另一个宇宙是不离职继续本工作,能拿多少收益;
第三个宇宙是离职,干了另一份工作,能拿多少收益;
你会选择其中的一个宇宙,那其他几个平行宇宙中那个最大的收益,就是这个宇宙的“机会成本”。
再举一个例子:
我家里这一年请了个阿姨,每周打扫两次卫生,阿姨比较麻利,一个小时干完很多活。她也比较喜欢我们,因为我们不挑活,马上给钱,家里有点月饼啊,水果啊,多的还给她拿走。
我认为这是我们做的最好的选择。
如果的话,我认为应该早很多年请阿姨。但那时没做“平行宇宙”的分析。
同样是俩小时,一个平行宇宙是不请阿姨,自己干家务,收益是0元,房间干净;
另一个平寻宇宙是请阿姨,花70-80元钱,但自己多出两个小时,如果我用这两个小时工作,平均能挣元钱,那收益就是房间干净,还反赚元钱;
所以,请阿姨的机会成本是0元,而不请阿姨的机会成本是元,显然请阿姨的机会成本低,那最优的选择就是请阿姨。
那在什么情况下不请阿姨呢?两种情况:
a.如果阿姨的保洁费贵了,超过每小时元,那请阿姨的收益就是负数,请阿姨的收益=不请阿姨的机会成本,这意味着不请阿姨的机会成本变成了负数,低于请阿姨的机会成本0元,这时候该自己干;
b.如果自己的收入下降了,每小时低于35元了,请阿姨的收益也是负数,低于请阿姨的机会成本,也该自己干。
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思考方式。
但老人就不这么思考,她们只认为请阿姨要付出70-80的成本,并不认为我们能空出俩小时,而这俩小时在另一个平行宇宙是能赚钱的。
所以,要想具备机会成本的思维,就得有一种,能设想平行宇宙,的思维。
这是我们“智人”独有的思维。
再举个最近热炒的例子:
被裁,企业不补偿,要不要仲裁?
最近网易以及某司都出了类似的故事。我们且不说对错,就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想。
无非两个平行宇宙,一个是打碎牙和血咽,忍了,这带来了一些收益,也带来一些损失,净收益就是收益-损失;
另一个平行宇宙,仲裁,拿到补偿,也带来一些收益,和一些损失,同样产生了净收益;
这两个净收益,就互为两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只看利弊的成人,就会选择机会成本小的选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忍,不仲裁,因为他们去仲裁,付出了时间,心力、情绪,而这些时间、心力和情绪用于再找一份工作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关于平行宇宙,我推荐一本小说《人生复本》,我在飞机上看完的,还是很爽的,而且很有生涯规划的感觉。
3
但收益真的能拿钱来衡量吗?
问你一个问题:现在有两份工作,A一个月一万五;B一个月三万,你选择哪个?
用机会成本的思维算,如果仅仅就这两个选项,那A的机会成本就是三万,B的机会成本就是一万五,显然B的机会成本低;
选B;
但是我加条件了啊。A这份工作很有意思,能马上看到客户认可,团队关系还好;B这份工作很无聊,没成就感,团队关系还差;
选哪个?
我们再用机会成本算:
A的机会成本是:三万加上无聊、没成就、团队关系的负面感受;
B的机会成本是:一万五加上有意思、有成就、团队关系好的正面感受;
哪个机会成本低?
是不是就不太好判断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外企做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宁可在外企混,混到裁员补钱,就能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生活工作平衡,也不会去天天,被年轻老板各种套路压榨的明企,哪怕给高薪,的原因。
(请记住这句话,后边还会提到)
因为,真正的机会成本,光拿钱是无法衡量的,人是理性动物,同时也是感情动物。
这时又有人说了,我还是喜欢钱,一个三万一个才一万五,差一倍呢?
大概率还是B的机会成本低。
那我们再加一个附加条件。
假如两个人,小鹏和小华。小华漂在北上广,就5万存款;小鹏上海三套房产,两套出租;
还是A、B两份工作。你猜对这两个人,机会成本哪个低?
是不是小华的眼里,就可能会选B,因为三万在小华的感受里份量比一万五不只重一倍,而是很多倍,感受更好,即便B工作压力大,没意思,…;
而在小鹏眼里,可能会选A,因为三万在小鹏感受里的份量比一万五也不是重一倍,而是0.2倍,那不如选个开心点,收入低点的工作。
所以,即便就是拿钱来衡量,钱多的工作机会成本也未必低。
因此,那到底该拿什么来衡量呢?
人的感受。
那钱怎么换算成人的感受呢?
我来给你个概念:
钱感
不是钱本身,而是你对钱的感觉。
3万块是一万五的几倍?两倍。
这是客观的。但是在小华和小鹏的感受里,却不是两倍。贫穷的小华可能会觉得得有三倍、四倍、五倍;富有的小鹏可能会觉得也就1.2倍,甚至1.1倍。
这种“钱感”,才是机会成本的衡量标准之一。
同时,再加上其他感受,这形成了一种综合感受。
我们比较的是两个平行宇宙的综合感受,哪个感受更爽,更积极正向,就去选哪个选项。
那么,问你一个问题:
你的“钱感”如何?
还记得有个新闻:地铁里一个妈妈打孩子就因为孩子弄丢了5块钱地铁票吗?
对于那个妈妈来说,“钱感”就比一般白领高不少,比拆二代估计会高几百倍。
那个把一个亿当小目标的大佬,钱感自然会很低。
第二点,你有没有想过,你的“钱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你的财富,年龄的变化一直变化。
小华没钱,所以三万块钱的钱感很重;但哪天小华也买了几套房,房贷还完,是不是三万块的钱感就会变轻;
小华年轻,什么都用钱,钱感会重,但小华到了80岁,马上入土了,如果再没子女,钱对他来说感觉也会变轻;
你的感受在变,机会成本的标准也会一直在变。
4
做一个理性的感受决策
最错误的决策是什么?
不是没想到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也不是计算的太精明。
而是被情绪控制的决策。
请注意,决策需要你的情绪参与,你要用情绪感受来体会不同的机会成本;但不要被情绪控制。
那什么是被情绪控制的决策呢?
举个大家都有过的例子:
你开车,或者你坐朋友的车,都会有过这个经历。
开着开着,突然一个急刹车,旁边有一傻叉斜刺并道,差点就蹭到你,吓你一哆嗦。
然后,多数人都会做一个决定。
妈的老子得超过他别他一下。
报复!
如果要问为什么你当时会这么做,你可能会说:
谁让他做错了,还伤害了我?
你会认为,报复是一件正确的事
而实际上,你内心的那个“正确”,就是被惊吓和愤怒情绪所控制。
这个决策是不是一个坏决策?它很可能会耽误你的正事,甚至如果你报复出了问题,比如真的出了剐蹭,就会把你脱下一个新的大坑。
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这种为了心里那个“正确”,但实际上是被情绪所控制的决策。
这种选择,都没啥好结果。
但是,做重大选择时又没法纯理性。就如我之前提到的“钱感”一样,如果你纯理性,一切都可以量化为金钱、时间,那很可能做了选择之后自己会很难受。因为那些数字化的东西,在不同人的感受体系里不一样。
只能阴阳平衡,先理性,设想不同平行宇宙的收益,再去感受,哪个平行宇宙的收益自己最想要。
然后再做出选择。
5
有一个咒语
最后教你一个咒语,你用了这个咒语,做出的选择就会很理性,很有感受,不那么疼。
还会很笃定。
这个咒语稍微有点复杂,但是很管用。
语言其实就是咒语。而语言体系越复杂,能让咒语变得越丰富。
衡量机会成本的咒语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
“宁可……就能……也不……哪怕……”
这句话我之前那节提到过了吧。
很多在外企做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宁可在外企混,混到裁员补钱,就能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生活工作平衡,也不会去天天,被年轻老板各种套路压榨的明企,哪怕给高薪。
本文你做的任何一个选择,都用这个“宁可……就能……也不……哪怕……”的语言体系套一下,你就能秒懂机会成本到底是什么了。
比如:
宁可花钱请个阿姨打扫卫生,就能省出来时间去工作赚钱,也不去自己打扫卫生,哪怕省那几十块保洁的钱。
宁可花三年时间考研读研,就能学我想学的专业,也不去工作三年,哪怕能赚很多钱。
当然,可能另一个人也可以反着说:
宁可自己打扫卫生,就能有种改变一个家的成就感,也不去请阿姨打扫,哪怕省出那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工作赚钱。
宁可去工作三年赚钱,就能升职加薪,也不去花三年时间考研读研,哪怕能拿个硕士学位。
毕竟,不同人看待机会成本的“感受”不同。
不妨试试这个咒语
“宁可……,就能……,也不……,哪怕……。”
希望你做出理性并笃定的选择。
做个练习吧
在评论区用
“我宁可……,就能……,也不……,哪怕……。”造句,最好是自己的选择。
你写出来,你会更好的审视你的选择。
如果你的句子我喜欢,我加你个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jc/16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