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婊姐看了一条国内新闻,非常扎心:
在魔都上海,一位妈妈发现,自家2岁半的孩子开始掉头发,睡觉经常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头顶很快出现四五个硬币大小的秃点,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
医生追问后发现:
导致孩子掉头发的祸首,竟是报考幼儿园的压力太大。
“现在好一点的幼儿园都需要参加考试入园,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孩子明年顺利进一家知名幼儿园,一下子给他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
“丝毫不敢怠懈,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绝对是中国家长们听说过最多的教育口号。
巧的是婊姐刚看过一部印度电影《HindiMedium》。片名翻译成了《起跑线》,我要给这个翻译一百个赞。
这条所谓的「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
这一次印度电影人又拍出了一部,我们拍不出的神片。
它戳穿了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的软肋——
起跑线
HindiMedium
在豆瓣上,本片的评分高达8.2。
翻一翻短评,普遍的评论在于——
一部印度喜剧,却让中国的观众们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对父母为了把女儿送进最好的学校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过程。
主演是印度实力派演员伊尔凡·可汗。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饰演成年以后的派。
《侏罗纪世界》当中,他饰演的是建立“侏罗纪公园”基金公司的金融家。
而在本片中,他又化身一位为了孩子能够上名校而操碎了心的中年父亲。
男主角拉吉是一位服装店的老板。
靠着自己的打拼发家,在当地小有资产。
不仅事业有成,还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米图,生了个可爱的女儿。
绝对的人生赢家。
尽管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但拉吉和妻子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已经到了入学年龄的女儿要去哪里读书?
一向粗枝大叶的拉吉觉得,女儿上公立学校就好啦,毕竟自己和妻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妻子米图却坚决不同意,她希望女儿能够上私立学校——
不仅因为教育条件好,更重要的原因是私立学校以英语授课。
在贫富差距巨大的印度:
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代表了不同的阶级。
在印度的很多地方,都以说母语为粗鄙,说英语就是贵族的象征。
因为说印度语,就交不到朋友。
说英语的下一代才有可能跻身上流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出路。
但是在印度,想要让孩子上一所私立名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了确保能读上好学校,妻子给丈夫拉吉施加了无穷无尽的压力。
他们搬出了居住的贫民区,搬进了富人区,买下了学区房。
但是,这还不够——
有时,他们基于你开的车决定和你交朋友
神字幕组
为了帮助女儿在入学前交朋友,夫妻俩甚至要专门举办一场派对,邀请街坊邻里。
但让妻子米图尴尬的是——
在一场英语社交的派对上,结果父女俩人来了一场极具印度本土特色的尬舞。
虽然拉吉已经挥金如土买房买车,但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暴发户,根本融入不了上流阶层。
更要命的是,想进入名校,标准不止是有钱任性那么简单。
在当地,一所私立幼儿园招生的活动。
被誉为——
当地规模最大的比赛。
早上天还没亮。
现场排队领取报名表的队伍,已经比中国的春运现场还夸张。
虽然学校的名额很多,但是已经有不少被关系户所抢占,没有关系拉吉的就只能认命排队。
看到这里,很多小朋友的家长深有体会吧?
不仅如此,即使拿到招生的表格,也要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面试。
为此,夫妻俩人还专门报了一个「幼儿园入学进修班」。
课程包含:
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
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密集的课程安排,孩子万一吃不消呢?
却被培训班老师打脸:
你们已经落后了,这种教育应该从怀孕期间就开始做起来。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会三种语言,还会弹一种古典乐器,甚至参加过国际表演……
拉吉和米图看着自己的孩子将要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竞争入学资格,顿时感觉压力很大。
但难题远不止于此,幼儿园的录取标准有一条重要参考标准——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为了不让女儿因为「爹妈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而上不了好学校,拉吉和妻子也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的培训。
这又让婊姐想起前几天刷爆朋友圈的一条转发:
上海一所小学校的家长群。群里的家长们为了家委会的评选,使出了浑身解数。
什么“美国中密歇根大学毕业”,“现任的知名外企的HRD”,“孩子的爸爸在央行外管局工作”……
他们丢出的履历,霸气到让你分分钟想退群。
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妻子还想到求神拜佛,保佑自己的女儿能够被名校录取。
然而在他们照着招生录取专家的建议,做了一切努力和尝试之后,女儿却还是没有被录取——
学校否定了他们的出身阶级。
在印度,有一项政策:
要求每个私立学校必须预留25%的学位给贫穷孩子。
这看似为了实现贫富公平的政策,却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
富人们动用各种关系,钻空子,冒充穷人以贫困生的名额录取。
于是,富人们靠财富、地位和关系,穷人们靠着资助名额,都上了名校。
反倒是拉吉这样的中产阶级,成了被排斥、被歧视的群体。
拉吉夫妇在多方努力之后,终于无奈想到了伪装成穷人的办法。
但由于近年占用贫困生名额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学校的招生审核更加严格。
如果查出有假,当事人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没办法,拉吉和妻子搬进更加贫穷的贫民窟,来应对教育机构的资质审核。
最终拉吉夫妇能否帮助女儿顺利入学?
婊姐就不多说了,给大家留个悬念。
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
印度电影人真的拍出了我们不能拍的现实。
印度贫富之间的巨大落差造成的教育失衡问题,被导演和编剧用一种荒诞中带着戏谑额态度全部浓缩在这部寓教于乐的电影之中。
这不是印度电影第一次勇于面对社会矛盾的案例。
此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就同样通过喜剧的手法,直指印度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错误,获得一致好评,在中国一度掀起印度电影热。
而在这部《起跑线》当中,导演同样是对印度的教育问题做了一种反思和质疑:
孩子们真的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吗?
拉吉和米图这对对父母,为了女儿能够进一所名校究竟所付出的努力让人汗颜却又悲哀——
之前拼了命想做富人的父母,现在却要假装成穷人。
政府给穷人的优惠政策,却被学校的无良校长当做一种生意。原来,所谓的免费也只是免学费,总有其他名头让你拿钱才能顺利入学。
荒谬吗?
但这种讽刺的背后却透露着无奈的辛酸和令人悲哀的现实。
整部影片笑中带泪,既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也有人性的光辉与虚伪。
更加讽刺的是,电影虽然是荒诞的喜剧,但其实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同样的案例存在。
就像今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的一番言论: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你像我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都是知识分子,又生活在北京这种大城市,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
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
不管你对这种说法认同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番话背后的现实——
究竟是贫富差距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增大,这似乎已经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的怪圈。
都说教育能改变人生。
但到底是:
改变人生,还是改变人所处的阶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扎心的印度电影,拍出了中国教育的痛。
PS:复方白芷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jc/16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