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
回复“故事”或“儿歌”收听以往内容
上海一对夫妻,孩子两岁半便开始秃头。每天起来枕头上都是头发,晚上睡觉总是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妈妈以为缺钙,去补钙,完全没效果,头顶很快出现四五个硬币大小的秃点。去皮肤科看医生,医生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斑秃,只有压力大的中青年才有,从未接诊过这么小的孩子。
医生问原因,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进一家知名幼儿园,暑假给孩子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每天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一定要努力考上”,孩子不焦虑才怪。
医生说,他经常碰到十几岁的初、高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发病,而孩子大部分的焦虑都来自父母,尤其是妈妈。
年5月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焦虑指数最高的五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广州;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
其中导致中国妈妈焦虑的三大最重要因素为:小孩健康、小孩教育、夫妻关系。孩子,是妈妈最为焦虑的因素,超过夫妻关系。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大概1%到2%,现在是13%,至少每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障碍患者。
焦虑的类型多种多样,对很多妈妈来说,这三种最为严重:
·分离型焦虑
孩子离开父母没有大人想象中那么严重,反倒是父母,孩子一离开,跟丢了魂似的。其实,是妈妈还没习惯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分离必定产生痛苦,尤其在中国,不少妈妈将自己原本应该给丈夫爱移情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情人。越是离得远,就越焦虑。
·从众型焦虑
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学声乐,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学跆拳道,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去英国游学,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去芬兰游学;别人家孩子都学了,我家怎么能少得了呢……
·控制型焦虑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一举一动都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但父母愿意,于是就有了控制,也就有了叛逆,孩子一叛逆,父母就焦急。
所谓的叛逆,大部分都以父母的标准做判断,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无关紧要,妈妈就是看不过眼。表面上,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实际呢,把孩子的个性折磨和自己差不多就满意了。
这分明就是控制,看不得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和控制。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听话的孩子走不远,可很多父母就是见不得孩子的一丁点“不听话”。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说不焦虑那都是假的。但,问题来了,焦虑有用吗?北大教授秦春华说:“焦虑除了降低生活质量之外,不能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改善。”不但没用,还有害:
·焦虑转移
孩子的焦虑大多是父母给的,比应试教育更强烈。
一位父亲写道: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被妈妈逼着上各种“培优”,6年来从未有过周末。早上6点走,晚上11点休息,晚上八九点时就困得不行,斜靠在床上,嘴里流着口水,书掉在地上,看着都心疼。
哪怕是上厕所、吃早餐,妈妈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学校5:30放学,妈妈早已在校门口等候,然后马不停蹄,赶往6点的培优班。公交车上,妈妈一手端饭,一手拿水,晚餐就算解决,无缝对接。
五年级的时候,孩子开始长白发,初中越来越多,像个小老头。买核桃、买芝麻糊,看中医、看西医,都没用。医生说,孩子精神压力过大。
徐浩渊博士不客气地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影响亲子关系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教授刘华清,在长达27年的的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发现,目前中国亲子关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妈妈的情绪不够稳定,尤其是太焦虑了。
亲子关系最大的关键是互动,孩子眼中,妈妈就是一切,是天,也是地。妈妈情绪稳定,互动就朝良性方向发展;相反,妈妈情绪不稳定,互动就成了噩梦,亲子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
·人格发展
亲子互动出现问题,孩子的人格发展也就跟着出错。
刘华清教授接诊过不少优秀的妈妈,表面完美,内心焦虑。有一位妈妈,国际名校的博士,名企高管,女儿教育上,焦虑得不行,补习班就不说了,门门功课要求分,生活细节几乎到了完美的地步,不容许半点闪失。
同桌的桌面不干净或大声说话,孩子就各种挖苦,与同学的关系特别差。还出现了人格偏离正常的倾向。
胡慎之说:“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焦虑的妈妈都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希望孩子成为出色的那个人。说白了,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高得不切实际,觉得孩子应该了不起的,全能、可爱、聪明、情商高、智商高,等等。考高分、上名校、拿大奖都是理所应得。
一旦孩子没能达到预期,妈妈就开始焦虑。
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孩子和绝大部分的父母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甚至是不如父母。考验一个父母是否优秀的关键是:能否接受一个不如自己的孩子。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讲过自己的育儿经历:
女儿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问:“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
中秋节,亲友相聚,要孩子们说将来想做什么,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主持人。女儿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
刘继荣也曾焦虑,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资料。孩子也很配合,漫画不看,剪纸不剪,像只疲惫的小鸟,从一个班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一沓地做。
可期末考试依然是中等,不但成绩没提升,反而生了一场大病,引发肺炎。随后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厌食、失眠、冒虚汗,几番折腾,脸色越来越苍白。刘继荣只得放弃。
一次周末,她和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带着丈夫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虑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
其中考试,刘继荣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没有意外,成绩依然中等。但有一件怪事,语文试卷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除了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
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感叹: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刘继荣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想了想,认真回答:“老师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蓦地一暖,竟被女儿感动:“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她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其实,普通的孩子将来可能更有出息。林清玄说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
“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关键是,懂得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兴趣、毅力、抗挫力、时间分配能力、金钱管理能力,这些东西远比成绩来得重要,也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或许这样想,妈妈的心里会更欣慰些吧。
如果实在是不甘心,何不逼自己一把。老实说,每个刚做妈妈的人都还年轻,凭什么放弃自己,把理想交给孩子呢?
(来源:网络,侵删)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jc/16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