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薪酬报告:北京上海平均工资超7万
导读
“同类工作、一样岗位,在北京还是在西部城市,工资差出一大截”——许多人对地区工资差距感受颇深。地区工
“同类工作、一样岗位,在北京还是在西部城市,工资差出一大截”——许多人对地区工资差距感受颇深。地区工资差距有多大?正在产生哪些变化?人力资源和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所近日发布《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对近年来的地区工资水平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 一些工资水平较低的省分增速较高
地区工资是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地区间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薪酬报告》显示,1995年我国地区最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2.7倍,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相差5145元。到2008年,地区工资差距为2.69倍,绝对额相差高达35565元。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实行,地区间收入差距呈逐渐缩小的态势。2010年,地区间平均工资高低倍数下降到2.38倍,2012年继续下降到2.33倍,2013年以来基本延续了这1走势。 从各地区工资水平看,全国各地大体可分为4个梯队。工资水平最高的第一梯队主要是北京和上海,在201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就已超过7万元,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分。第二梯队包括天津、西藏、江苏、广东、浙江5个省分,平均工资在5万元以上。第三梯队包括宁夏、内蒙古、青海、安徽、新疆、福建、重庆、山西、陕西、四川、山东、辽宁、贵州13个省区市,其余为第四梯队。第三、4梯队中,除个别省分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不过,一些工资水平较低的省分,工资增速近年来表现较好。如甘肃、新疆、黑龙江3地,近年来工资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较低的省分有辽宁、河北、海南、西藏、上海等地。特别是上海市,由于工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失去了多年来在全国的“老大”地位,工资水平近年来已被北京遇上。 地区GDP总量大,工资水平未必高 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薪酬报告》主要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和GDP工资占比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地区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区的工资水平。通常情况下,地区劳动生产率越高,工资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薪酬报告》显示,全国约77的地区实际工资增长高于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其中,实际工资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多的有黑龙江、江西、山西、甘肃、北京、广东等地。这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坚持了“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分区域看,实际工资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超过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幅度最大,两者相差2.91个百分点,其次为东北地区。 地区工资总额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表明地区生产总量中用于工资分配的比例。这一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高低。《薪酬报告》显示,各地区GDP工资占比大多集中在10—14之间,但高低占比相差较大。考察2012年的数据,工资占比最高的北京市,到达33.6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数倍;而工资占比最低的江苏省,连续几年工资占比都在8以下,2012年仅为7.78。分析认为,北京市工资占比高,主要是由于高素质人材的大量存在使北京市的工资总额较高,而北京市的GDP总量并不算高。江苏省工资占比自2006年以来一直排名居末,一方面是由于江苏省GDP总量大,在全国位居前3,致使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与江苏省并没有因GDP创造多而过量分配有关。 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公道的地区工资关系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调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人材的公道活动和生产要素的转移。《薪酬报告》认为,目前地区间工资差距虽然出现积极变化,但整体差距依然比较大。近几年东西部的差距有所下落,但下落幅度有限,在增速最低的省分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大。地区工资整体格局未有大的改变,仍然是东部工资水平高,中、西、东部地区较低。考察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状态,虽然全国多数地区做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到了同步提高,但仍有少数省分实际工资增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而这些省分主要散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并且平均工资水平排名在全国15名以后,表明这些地区的工资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刘学民认为,地区工资差距今后应进一步缩小,这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地区产业结构的调剂和完善,逐渐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公道转移,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同时加大延续力度,增进构成公道的经济布局,促使地区间工资水平从非均衡性向均衡性方向发展。 他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应当成为缩小地区间工资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jc/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