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北京妈妈在群里说,“我家孩子就快2岁了,现在要上个好学校这么难,我真担心他以后考不上一所好大学。”
孩子才2岁,就担心十几年后的高考,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愁。
我们这一代爸爸妈妈们,大多通过求学改变了人生轨迹,从农村、家乡小县城,一步步走向大城市,同样也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成就未来,比我们更优秀,更强。
这也使得我们比上一辈更重视孩子的教育,想把自己小时候错失的东西,都能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大家似乎铆足了劲,要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让孩子一路顺风顺水,接受好教育,考上好大学,实现人生理想。
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以及现实的种种压力和困境,使得爸妈们在这漫长的育儿路上,难免会产生教育焦虑。
别人兴趣班报10个,我们就报20个
曾经给大家分享过一个香港教育纪录片,名字叫《没有起跑线?》,里面的家长个个都是“狠人”,有位香港妈妈直言,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胎儿在子宫时就要开始拼了。
香港小朋友接受的教育是从子宫开始的:
胎教听英语,以后英语学得快;
上幼儿园一天上两所,晚上做作业做到10点多,兴趣班大概5、6个,包括音乐、游泳、舞蹈、武术、礼仪;
这位妈妈说出大多数人的心声小学时比谁家的兴趣班报得多,别人的兴趣班报10个,我们就报20个,除了音乐、游泳,击剑等等外,有的10岁小孩子已经学编程好几年了;
在如此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下,小学生的作息表比累多了,真正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孩子累,父母也累。
香港孩子从小就有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而这还不算完,经历一番苦海后,中考开始人生第一道分水岭,有的人朝着父母理想的目标继续奋进,有的人却跑不动,渐渐掉队、放弃了。
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总敌不过现实的惨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教育竞赛中,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可能未,但这条充满焦虑和比拼的鸡娃之路,仍旧在很多家庭上演,躲不掉、避不开。
解决教育焦虑,就是砸钱读贵学校?
人人都有教育焦虑,都在追求“精致化教育”,倾尽所有也要给孩子最好的,在教育投资上毫不手软。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活跃度很高的话题:
想给孩子选一个好的幼儿园无可厚非,但年薪只有7万,就敢拿出5万来交学费,真的有必要吗?进了贵族学校就能解决教育焦虑、万事大吉了吗?
上完幼儿园,还有小学、初中、高中,难道要一路砸钱,强融入上层圈子,孩子就一定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实现圈层跨越吗?
而当我们为高额支出所累时,也会特别希望得到回报,想在孩子身上看到“投资效果”,也会不断在心里琢磨:
这钱花得值吗?孩子的懂了吗?分数提高了吗?能用流利英语跟外国人交谈了吗?
当我们通过砸钱帮孩子获取教育资源后,教育焦虑和压力便不知不觉转移给了孩子:瞧,我们全家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必须努力才对得起我们呀!
想起一个新闻报道,上海一位妈妈,为了让两岁半的孩子能进知名幼儿园,给孩子报了5个学前培训班:英语、数学、钢琴、画画和小主持人。
结果孩子压力重重,晚上睡觉经常满头大汗,半夜惊醒,头旋的位置秃了一块。就医后才得知,孩子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引发了斑秃性脱发。
教育焦虑如何解?
1、不盲目攀比、跟风学,多问问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你家孩子会背5首唐诗,我家只会1首,这哪行?!当天回去就拿出《唐诗三百首》让孩子背;
你家孩子学钢琴,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也得学一门乐器或者特长,拉着孩子就朝培训机构奔;
我们父母总是喜欢攀比,孩子缺哪样补哪样,似乎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落后别人一截,看似抓住了培养孩子的每一个机会,但很多时候其实只是跟风,孩子究竟喜欢什么?家长不清楚,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一个孩子在北京知名学校读书的爸爸,一语道破真谛: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但课堂上都是照着平均线走,功夫在课外,要看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不是送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就完事。
良好的亲子关系、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帮助孩子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天赋……这条繁琐漫长的育儿之路,也的确不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课外培训班就能解决的。
译文老师的女儿Eva目前在美国上小学,Eva上课外兴趣班,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译文从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Eva喜欢骑马Eva日常最喜欢的事,除了看书,就是和妈妈两人独有的相处时光,她时常感恩妈妈给了她最好的教育,这跟金钱无关,而是妈妈对她的用心陪伴和科学养育。
2、父母不放弃自己的人生,不把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不得不说,现在的父母太多过早的放弃了自己人生的可能性,而把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投入占了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甚至是绝大部分,我们这些新手父母,普遍也就30岁上下,正处在人生最适合奋斗的黄金阶段,可天天围绕着孩子转,有多少育儿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过早放弃了自己,而让孩子背负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希望和压力?
译文生下Eva后,在事业上不断探索自身的可能性,学经济学出身的她,选择重返校园深造,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教育专业,不仅把女儿Eva培养成天才儿童,而且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事业。至于女儿Eva未来想走什么样的路,则取决于她自己。
译文与女儿Eva在哈佛校园3、回归教育本质和初衷,让孩子成为自己
当我们把教育回归到本质上来,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找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且乐在其中,短期的成败得失就不那么重要了。
也只有当我们不再以培养孩子进入一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为首要目标,而是通过教育,锻造孩子强大的内心、激发孩子内驱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那么,教育焦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这期内容对你有些许帮助,也请多多分享到朋友圈,别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mwc.com/zcmbhl/174253.html